“你手里的这些东西,我看过了,也听过了你的demo。”
此时卡莉,艾迪和制作人艾瑞克·费舍尔,正在雪花唱片自有的小型录音棚开会——尽管这个录音棚不大,但并不老旧,基本的设备都属于中档,加上现在越来越先进的电脑软件,录制一张普通的流行唱片已经足够了。
作为录制前期的工作,歌手本人和制作人开会是必不可少的,从对卡莉本人的优缺点分析,专辑的设想和愿景,手头资源的总结,到目前进度的整理,都需要来来回回地沟通。
当然如果双方能够非常顺利地互相理解和愉快合作,那这些或宏观或微观的问题,都可以用一顿饭,或者一个简单的录音棚碰头解决。
毕竟专辑制作是一个大工程,歌手要和制作人共同工作少则半年、多则两三年的时间,在合作之初见个面,摸个脾气探个底,是非常重要的。
艾瑞克·费舍尔——艾迪安排的制作人——卡莉并没有听说过他,所以目前对他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只知道他是瑞典人。
或许是有着深厚的古典音乐文化打底,以及近几十年英语教育的普及,欧洲,尤其是瑞典,其流行音乐在近些年间发展迅猛,虽然没有以世界级当红歌手的形式为普通听众所了解,但大量的瑞典籍音乐人活跃在欧美乐坛的制作队伍,比如dj圈儿排名靠前avicii。
在商业化的音乐市场里,对于制作人,其整合资源的能力比音乐才能重要,因为会有专业的乐手和音乐工程师来负责歌曲质量方面的工作。故有人将制作人和好莱坞导演来类比,卡莉认为的确有一定的道理。
而至于卡莉和艾瑞克·费舍尔,就是另一种情况——艾迪显然打算自己来承担“整合资源”这部分工作,故他为卡莉找寻的制作人,就更偏重于音乐能力。
眼前的瑞典制作人是一个年轻小伙,不会超过25岁,脏金色的发色,长长的卷卷的,在脑后扎成一团,身形消瘦,身着简单的灰色衬衫和牛仔裤。
再加上挂在脖子上的大耳机,和画着密密麻麻的乐谱的笔记本——一副典型的潮流音乐人模样。
他眼神里都是认真,时常聊着聊着就沉默思考,或者突然开始低声哼哼乐谱——就像现在,在说了一句看过了卡莉的东西之后,就忽然不再继续,陷入了自己笔记的世界里。
“所以?”卡莉等了几秒,好奇地问道:“你的意见是?”
三人此时已经沟通过卡莉对专辑“少女成长诗”的设想,也捋了一遍结构,艾瑞克·费舍尔认为还挺有搞头,值得一试。
他所指的“卡莉的东西”,意思是她自己写的歌。艾瑞克倾向于选几首卡莉的创作,一方面是作为创作者更清楚歌曲内涵和表达,另一方面,也利于塑造才女人设。
所以他们现在在评估卡莉手头的歌曲,看看是否有商业上的潜力。
“不过这些问题不大,”一直较为安静的艾迪开口,“那些别人写的东西,之后在制作过程中也是要多次开会修改的。”
他耸耸肩,对卡莉说:“到时候开会带上你,你随便提几个意见,不管最后制作歌曲的时候采用不采用,都可以把你的名字加进词曲作者里——好多歌手都这么干,这是行业里公开的秘密。”
艾瑞克当然也知道这些,这是词曲作者的尴尬处境之一——要被迫经常和明星分享署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