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为首的这名大汉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回手从后腰抽出一把匕首,对着李通的肚子便要捅过去。
这时,李通业已回过神来,看到对方亮出刀子,他脸色顿变,可是他此时再想挣脱开大汉,躲避匕首,已然来不及了。
就在匕首的锋芒马上要刺到他的小腹,李通都以为自己的小命要保不住了,可就在这时,那把匕首竟然不可思议的停了下来,匕首的刀尖几乎是贴在李通的衣襟上。
千钧一发之际,站于一旁的刘秀几乎是一个垫步就到了他二人近前,出手如电地死死扣住大汉持刀的手腕。
刘秀虽比李通高一些,但身材看上去很单薄,不像有多大力气的样子,可是不管大汉怎么用力,匕首就是无法再向前再刺出分毫。
他扭头怒视着刘秀,双目圆睁,厉声喝道:“放手!”
“光天化日之下,阁下想当众行凶不成?襄阳城还有没有王法了?”
“王法?老子就他娘的是王法!”魁梧大汉一把推开李通,空出手来,抡拳击向刘秀的面门。
他快,可刘秀的速度更快,身子仿佛陀螺似的,提溜一转的同时,一记手刀横斩出去,不偏不倚,正中魁梧大汉的脖颈。
在他躲避对方拳头的时候,并没有要砍出手刀,身体完全是下意识做出的这个动作。
这正是他两个多月来,按照龙渊传授的方法,勤加苦练的结果。
人体不仅仅大脑有记忆力,肌肉也有记忆力。
长时间不断的重复几个动作,肌肉便会渐渐产生记忆,当人再做出这个动作的时候,身体完全不用经过大脑的指挥,仅凭肌肉记忆,便可以完成接下来的动作。
喉咙挨了刘秀的一记手刀,魁梧大汉仰面倒退了两步,他好不容易稳住身形,嘴巴张开好大,脸色憋得涨红。
他坚持了片刻,终于忍不住扔掉匕首,双手捂着自己的脖子,跪在地上,剧烈地咳嗽起来,口中喷出的唾沫里还夹杂着血丝。
他还多亏刘秀只练了两个来月,如果他练的时间再长一些,以他手刀的力道,完全能把对方的喉头软骨砸碎。
见老大受了伤,魁梧大汉的手下们纷纷怒吼一声,有的亮出匕首,有的提着棍棒,一股脑地向刘秀冲了过去。
龙渊见状,身子向前一倾,不过很快便缩了回去,感觉这个时候自己出手太早了,让主公拿这些地痞先练练手也好,毕竟机会难得,倘若主公有了危险,自己再出手也不迟。
想到这里,龙渊非但没有上前,反而还后退了两步,让出空间,只不过他的手已摸向后腰,抓住匕首,随时准备出手。
刘秀的实战经验少得可怜,此时一下子面对六、七名大汉的围攻,而且对方手中都持有武器,他在开始时也显得手忙脚乱,躲闪对方的进攻,险象环生。
不过刘秀的身法渐渐发挥出了功效,在众多大汉的围攻之下,他身形仿佛鬼魅一般,时而在左,时而在右,飘忽不定,恰到好处的将对方的攻击一一化解掉。
那几名大汉越打越急躁,越打越气急败坏,反观刘秀,是越打越轻松,越打越如鱼得水,渐渐的,他已不再局限于只是凭借身法躲避,开始试探性的做出反击。
一旁的龙渊看得暗暗点头,原本握住匕首的手,也慢慢垂了下去。
龙渊面无表情,也没有接话,但他的一只手已经背于身后,如果这个李通真看出了什么,他不介意找个没人的地方把他给做了。
刘秀则很镇定,乐呵呵地说道:“李兄言重了,既然只是戏言,我和忠伯又哪会当真呢!”
李通满不在乎地说道:“别说龙兄不是通缉犯,就算是通缉犯,也没什么,躲上几个月,等皇帝的大赦令一下,所有的罪名,统统都一笔勾销了。”
这倒是实情,王莽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爱下大赦令的一个皇帝。
他在位十五年间,总共下过二十多次大赦令,平均算下来,每十个月一次,以至于后世都开玩笑说,在王莽的新朝,杀人是不用偿命的,只有能躲过十个月,有罪也变成没罪了。
李通话锋一转,问道:“刘兄是襄阳人?”
“不,我是蔡阳人。”
“蔡阳?刘兄到襄阳是?”
“参加义军。”
李通闻言,眼睛顿是一亮,兴奋地说道:“太巧了,我和堂兄也是来襄阳参加义军的!”
说到这里,他恍然想起什么,问道:“刘兄姓刘,又是从蔡阳来的,刘兄可听说过蔡阳的刘縯刘伯升?”
刘秀笑了,说道:“那是我大哥!”
李通惊讶地瞪大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刘秀,不确定地问道:“刘伯升是刘兄大哥?亲大哥?”
刘秀笑道:“有假包换!”
李通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向刘秀挑起大拇指,说道:“你大哥现在可是我们南阳郡的大英雄了,我在赌场里听说,你大哥单手托起了五个石墩子,把县尉大人都惊呆了。”
“……”这消息传得也太快了,而且也传得太夸张离谱了。刘秀干笑道:“没有五个那么多,其实是两个!”
“那也很了不起了,我两只手,连一个石墩子都提不出来。”李通看着刘秀,一脸的激动之色,如同见到了刘縯本人似的。他说道:“对了,我是宛县人。”
宛县李通?刘秀心思一动,问道:“我记得宛县的李守李大人有位公子,名叫李通李次元!”
“李守正是家父的名讳,不过家父早已不在朝为官多年!”
这下刘秀弄清楚李通是何许人也了。
李家可是南阳郡的名门望族,世代经商,家财万贯。到了李守这一辈,弃商从政,在长安任宗师一职,就是专门处理宗室事务的官员。
后来也不知道为什么,李守突然辞官不干了,回到宛县老家,继续干起经商的家族老本行。
李家是因家大业大而出名,李通则因乐善好施而出名,刘秀之所以听说过李通,正是因为李通在宛城组织了长达一个月的施粥,救济灾民。
参加义军的人,大多都和刘縯一样,抱着发笔横财的心理来的,不过李家自身就已经十分有钱,李通前来参加义军,刘秀实在想不明白他为何要这么做。
他问道:“李兄家境富庶,又为何要来参加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