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件事过后,王莽的手底下,已基本没有像样的将领了。
如果说昆阳之战是砍掉了王莽的一条腿,那么刘歆谋反案,就是砍掉了王莽的另外一条腿,这两件事合到一起,算是彻底砍断了王莽的根基。
刘歆谋反案,表面上看,似乎并不复杂,这就是一桩普通的谋反案,只不过因为涉案人员都是新莽朝廷的重臣,使得案件的性质变得十分严重。
但却没有人注意到,这桩谋反案的背后,始终都隐藏着一只隐形的推手。
于国师府内鼓动刘歆谋反的是溪澈影,后来劝说孙伋去告密的,还是溪澈影。
可以说从刘歆决定造反,到事情泄露,再到被逼自尽,这一连串的事,几乎都是溪澈影一手促成的。
她并没有直接参与刘歆谋反案,但却成功的把刘歆一步步的推进万劫不复的深渊当中。
一直以来,刘歆三番五次的对刘秀暗下杀手,刘秀却拿刘歆无可奈何,但谁能想到,刘秀搞不定的事情,却被溪澈影一手办成了。
她不仅帮刘秀成功除掉了刘歆这个心腹之患,而且还大大削弱了新莽朝廷的实力,把整个新莽朝廷都推到了灭亡的边缘。
在接连不断的打击下,王莽的神经也变得越来越不正常。王莽的皇后已经病故许久,他一直未再立皇宫,可是在这个时候,他突然立了一位史皇后。
史皇后名为史罗,是和平侯史湛之女。史罗只有十六岁,而王莽已是六十多岁,年近七十,说起来以他的高龄,足可以做史罗的爷爷了。
王莽一直都是个很小气的人,这次迎娶史皇后,倒是痛下血本,规模之盛大,堪称史无前例。
估计王莽也是想借此机会来彰显国力,向世人展示一下朝廷的实力。
别以为朝廷在昆阳打了败仗,你们就认为朝廷要不行了,实际上,朝廷手里有得是钱,还可以继续招兵买马,将各地的反贼逐一消灭。
这场盛况空前的婚礼,非但没能让王莽赢得天下人的信任和好感,反而让世人对他更加厌恶。
即便是那些忠于王莽的人,都很是看不过去,国难当头,还如此的铺张浪费,倘若你当初肯把这些钱都花在军中,又何至于会存在京师军和地方郡军之间的矛盾?
数十万的地方郡军,又何至于在昆阳之战中出人不出力,最后导致朝廷大军一败涂地?
这个时期的王莽,他的思维已经不是正常人能够理解的了。
刘歆死后,国师府被查封,溪澈影也失踪了,没人知道她去了哪里,甚至都没人知道她是不是还活着。
实际的情况是,溪澈影改头换面,更名换姓,去到长安附近的杜陵,并顺利进入史府,给即将出嫁的史罗做了丫鬟。溪澈影是要通过史罗混入皇宫,潜伏在王莽的身边,其一,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的情报,其二,如果有需要的话,她也可以随时向王莽出手。
昆阳之战结束后不久,长安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国师刘秀(刘歆)谋反。
刘歆谋反,表现上看,是他觊觎皇位,又相信《赤伏符》中的谶语,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原因。
当初辅佐王莽登上帝位的功臣有不少,其中功劳比较大的,甄丰算是一个。
甄丰与刘歆私交深厚,两人的关系很好,不过甄丰的为人非常强势,在政见上,他不肯轻易向王莽妥协,这引来王莽的杀心。
后来,在这场君臣的政治斗争中,甄丰败下阵来,被逼自杀。甄丰的死,对刘歆的打击很大,既失去一位至交密友,也让他感到了伴君如伴虎,有唇亡齿寒之感。
另外,刘歆有两个儿子是死在政治斗争当中,且和王莽都有直接关联,他还有个非常宠爱的女儿刘愔。
刘愔自小就聪明伶俐,深得刘歆的宠爱和真传,无论是谶学,还是星相学,刘愔的造诣都极深,称得上是一位女才子。
后来王莽指婚,把刘歆的女儿刘愔许配给了太子王临。看起来这倒也是件好事,能成为太子妃,不知让多少人眼红呢!
但没过多久,王临便因谋逆之罪,被王莽赐了毒酒,作为太子妃的刘愔自然也受到牵连,自杀身亡。
两个儿子,加上一个最宠爱的女儿,都是因王莽而死,刘歆的谋反,其实并不荒谬,也并不难理解。
与刘歆合谋造反的还有卫将军王涉,大司马董忠。
王涉和董忠都是位极人臣,前者是王莽的堂兄弟,后者身为大司马,掌管兵权。说起来,在他们三人当中,作为主谋的国师刘歆,反而是身份最低的一个。
其实刘歆选择谋反的时间也是挺不错的。昆阳之战,王邑、王寻惨败,四十多万的大军被打了个精光,王莽手中的可用之兵已所剩无几,正是内部空虚之时。
此时谋反,可谓是趁虚而入,恰到好处。
而和刘歆同谋的,一个是卫将军,一个是大司马,皇宫的禁军掌控在王涉手里,长安的京师军掌控在董忠手里。
可用说整个京城的军队,都在他们这个造反小集体的掌控之中,谋反应该是十拿九稳之事才对。
不过坏事就坏在刘歆不想十拿九稳,而是想十拿十稳。
当时在京城里掌兵的还有大赘孙伋。
大赘是王莽设的官职,相当于上卿,也是位高权重的大臣。刘歆和孙伋的关系很好,平日里,两人往来密切,孙伋也一直以刘歆马首是瞻。
在临造反之前,刘歆为了更有把握,便把谋反之事告诉了孙伋,请他助自己一臂之力。
当时孙伋是满口答应,可是过后,孙伋越想越害怕。这可是谋反啊,成功了固然还好,可万一失败了呢,一旦失败,自己人头不保,还得连累全家人跟着遭殃。
就在孙伋举棋不定,不知该不该站在刘歆那边,跟着他一同造反的这个当口,有一人主动找上了他,溪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