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宇航的角度出发,轨道电梯其实是给人类装上了一对翅膀,让人类能以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摆脱地心引力,从而让任何人都能参与到宇航活动中来,而不是仅限于那些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宇航员。
因为能让所有人从事与参与宇航活动,所以对拓展生存空间,比如到火星等天体建立殖民地,前往外行星区域开采资源,乃至对火星联邦来说,轨道电梯的重要性在其他任何一种先进技术之上。
没有轨道电梯,宇航探索就只是少数人的活动。
如果参与者不够多,那就肯定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来开辟外星球殖民地,也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建设与发展。
另外一项技术,即聚变核能推进系统,也非常重要。
不管是三百多年前诞生的电火箭,还是后来出现的磁约束聚变发动机,以及在这几十年里推广与普及的惯性约束聚变发动机,在本质上都属于聚变核能推进系统,区别仅限于工作原理,以及原理决定的推进效率。
这三种宇航发动机当中的前两种,都诞生于共和国。
三百多年之前,正是在共和国的科学家开发出了第一种比冲超过两千的电火箭,人类才第一次拥有了一种较为可靠,而且在宇航员可以忍受的时间之内,能从地球飞到火星的宇航工具。
也是在此之后,才萌生了去火星上开采资源的念头。
短短几十年后,被称为“开拓者”的第一批宇航冒险家就来到了火星,并且在塔尔诺斯高原上发现了至今都没有采光的巨型硼矿,还在附近建立了一座用备基地,而且该基地遗志就在炎黄市内。
在电火箭出现之前,到火星建立殖民地只是美好的奢望!
此后,磁约束聚变发动机的出现,让人类首次能够在半年之内完成从地球到木星的往返飞行,由此获得飞往外行星区域,对木星与土星的主要卫星进行勘探,并且在外行星区域开采资源的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对外行星区域的探索开发,才是促进火星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啥?
在此之前几十年内,人类对火星的兴趣其实主要是资源,特别是在塔尔诺斯高原发现的几座矿藏。至于往火星殖民,在火星建立永久性殖民地,在本质上依然是为了便于开采火星上的资源。
只是开发资源,用得着建立殖民地吗?
至于把火星建设成为人类的第二家园,是在火星联邦成立后才出现的,在搞资源开发的时代,根本就不存在需要第二家园的问题,因为当时的人口总量才一百亿出头,没到需要开辟第二家园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