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罗通终回幽州

“公子,何故如此?”

蔡邕比贾胖子那家伙沉稳了许多,即便内心有些波澜,表面上也没有任何的怪罪之意,依旧是风轻云淡的笑着问道。

“仰慕蔡大人的才学!”

说到这里,公孙续郑重了许多,尽管,他开始的目的,也仅仅是想要将蔡琰这个命运多舛的女子救出火坑,然而,他自己也是晓得的,蔡琰和蔡邕的父女感情很深厚,救一人,自然是还需要救另外一人。蔡邕这个人的名气在汉末是非常之大的。此人年少之时就师从当朝的太傅胡广,在文学,数术,天文,音乐方面都有所建树,还是著名的书法家。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董卓都请他去京城做官,便可窥见一斑。只是可惜,因说错话,同情被杀的董卓,最终被小人王允所害。

如今,汉灵帝还未死,知晓蔡邕来到幽州的人也不多,也许,能够避免他再去京城,那样的话,也不至于没两年,他就断送了自己的性命。蔡邕有个心愿,那就是重修《汉史》,这个倒不是很难,只要各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公孙续就有办法让人去洛阳将那些历史文献搞到手。当下,自然是忽悠蔡邕,不要让他离开这里才是。

脑袋一转,公孙续直接跪下拜道:“蔡公在上,还请收下我这个不开明的弟子!”

“公子,何须如此?快起来,快起来,老夫受不起如此大礼。”

没想到公孙续一言不合,竟然来了个跪拜大礼,这让蔡邕是既开心又苦恼。开心的是,有人如此的尊崇他的才学,苦恼的是,幽州这里,暂居倒还行,久住的话,就不适合了。

似乎看出来了蔡邕的为难,公孙续直接说道:“蔡公放心,您想要重修的《汉史》,吾一定尽全力帮您多寻找资料。”

“如此,那……老夫就暂且收下你吧!”

想要修《汉史》,并非一定要去京城,只要文献资料齐全即可。现在的蔡邕虽然表面看上去神采奕奕的,可是他的年龄已经五十六岁了,这种年纪放在汉末这个时代,已然属于老迈。不须长途跋涉,也是一种幸福。真正让蔡邕下定决心的,除了公孙续的口头应承,再有,那就是他也看出来了这个孩子很聪慧。在自己人生的晚年能够有如此一弟子,也算是幸事了。轻扶起来了公孙续,蔡邕方介绍一侧的少女,言道:“续儿,这是为师之女,蔡琰,字昭姬。”

汉末这个时代,通常情况下,有点门楣的家庭,都会给自家孩子取表字,这个表字可不是随意就能够取的,而是由有德行,高尚的长辈赐予的。男子往往在二十岁之时,女子十五岁。然而,到了民间,却变成了大致的女子十三,四岁,男子十六岁左右。

站在公孙续侧身对面的蔡琰,也是刚刚被蔡邕给取了表字,称昭姬。至于文姬,那是因为在后来,为了避讳司马昭才被人改的。

眼前的蔡琰,也就是小女孩一枚,虽然长的秀外慧中,模样靓丽,然而,在公孙续的眼里,还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屁孩。

毕竟,她是后世那个名头很大的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公孙续还是拱了拱手,说道:“续见过蔡小姐。”

汉末跟后世不同,即使是老师之女,也很少有称呼为师姐,师妹的。在这个时代,女子是不允许进入学堂的,学习的知识,也往往来自于家教,或是私人老师。

如此,对于蔡琰,公孙续也只能称其为蔡小姐,或是蔡家妹妹。

蔡琰也是跟随蔡邕走南闯北,见识非凡的人物,规矩的行了一礼,银铃般的嗓音说道:“小女子见过公子!”

几人聊了一会儿,公孙续就让人开始帮他准备书房,自明日起,他便要跟随蔡邕这位文学大家好好的学习了。

身为公孙瓒的长子,从小,公孙续也是有私人老师的,只是,这具身体的原主人的才学不高。处在乱世,将要遇到的人是各形各色。多学习一些这个时代所需的书籍,总是没有错的。特别是那些自诩为名士的人,公孙续想要收服他们,没有一定的才华,那只能是干瞪眼。强硬的态度只能对付像贾文和这样怕死的人,遇到类似于田丰那样的死忠,公孙续想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那也是枉然。不过,多知晓一些典故,还是有所好处的。至少,写文书之类的,可以自己动手,务须他人代笔。

……

晚上,刚送走一起用餐的蔡邕,蔡琰父女,就有人来报,说罗通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