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外头却有人慌张失措地冲了进来,一众大臣听得动静,都不由望了过去,见那人满脸都是慌张之色,顿时都是心头一揪,刚刚升起的几分希冀,刹那荡然无存。
“陛下!!在北平校场内扎据的鬼神军就在刚刚忽然大举出动,正往北平皇宫杀来!!!”那人疾声喊道,一众燕国文武一听,顿是面色骤变,不少人更是如遭轰雷,整个人当场变得呆若木鸡,眼神空洞,面露绝望之色。
“陛下!!眼下燕国并非没有任何反击之力,只要固守皇宫,皇宫一日不破,燕国就尚且还有希望!!”这时,却见一直没有说话的徐庶,这下急一肃色,并且眼神坚毅,跪下向刘备喊道。
刘备闻言,眯了眯那一对枭目,强震精神,向徐庶吩咐道:“丞相所言极是,朕这就下去披甲装束,你且先带领一众大臣,除了朕的御林军外,其余兵马并鲜卑以及乌丸两军皆交由丞相指挥。还请丞相率领众大臣以及将士先去前往抵御贼军!!”
徐庶听令,心气一壮,只知眼下已到了国家存亡最为危急的时刻,立即强打精神,浑身更涌起一股壮烈之风,慨然领命:“臣遵旨!!”
说罢,徐庶站了起来,并眺眼望向一众燕国大臣,燕国大臣们除了个别人外,大多人却都是纷纷肃色,眼神坚毅,神态与徐庶一样的壮烈。
“三弟你随朕来!御林军暂且交由你来指挥。”刘备向张飞投了一个眼色,然后便转身往后殿离开。张飞见状,面色连变,环目里更是闪烁出几分浓烈的不甘之色,但还是起身追了上去。而就在张飞经过徐庶身旁的身后,徐庶忽然轻移步过去,拦住了张飞,低声并道:“陛下自有他的顾虑,还请三将军不必多虑,一切便交由庶罢。若苍天眷顾,燕国得保,日后庶定要和三将军大喝一场,不醉不归。”
张飞一听,身体一颤,只觉徐庶一介文官,却也有此壮烈之风,心中感慨且又惭愧,遂是瞪大了一对环目,欲言又止。徐庶灿然一笑,拍了拍张飞的肩膀,然后迈步而去,却也有几分侠客之风。却说当年徐庶曾立志当一个侠客,仗剑走天涯,路见不平拔剑相助,平那不平不事。可后来他察觉到,只凭手中之剑,纵走遍天涯,耗一生之力,能救之人怕也不过百数。要终结乱世,拯救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唯有学得那能平千军万马的无双谋略,并投得仁义贤明之君,臣之,辅之,方有平定乱世的机会。故他弃剑从学,拜入水镜山庄门下,师从大贤司马徽。
后来,他得偿所愿,投得素有仁义之名的贤君刘备,并且刘备更是汉室后人,也算全了他匡扶汉室的心愿。兼之得君宠爱器重,故他一刻不敢松闲,为其出谋划策,察时夺势,争取能在这天下有一席之地,并最终能够平叛一众乱臣贼子,安稳天下,重建社稷。可天意弄人,他一辈子只敬重二人,一个是他的先生司马徽,一个是他的挚友诸葛亮。
而作为统帅的关平似乎还未从巨大的失败中回过神来,瞪大着双眸,眼看着面前的一切,仿佛丢失了灵魂。
“姐夫!!事已至此,你更不能轻易放弃,燕国但亡,汉室最后仅存的希望将会荡然无存!!”就在此时,却见一人迅速地冲了上来,竭嘶底里地向关平咆哮道。关平陡然浑身剧烈地一颤,紧接便不断地颤抖起来,似乎还未平复。
“姐夫!!!”却看那冲上来的人正是司马师,只听他又是大声地咆哮起来。关平猛地强稳住在颤抖的身子,忽然大声喝道:“众人听令,速撤!!!”
关平令声一落,早已失去了战意的关家军将士连忙慌忙后撤,躲避城上落下的箭雨。
“哈哈哈哈!!关家小儿,不过如此,燕国确是人才凋零,这般庸才也能当那天龙上将。若在我鬼神军中,若无人庇护,单凭自身实力,顶多充其量不过是个中郎将罢了。”东门之上,甘宁眼看关家军溃败而逃,意气风发,不由纵声耻笑起那落荒而逃的关平。关平耳听大恨,回头一眸,见那甘宁如此得瑟嚣张,心中恨极,钢牙几乎咬碎。
不知过了多久,却看关家军已撤去了有数里。甘宁却也并无引兵追杀,反而望向了长虹陂的方向。突兀,只听杀声涌荡,从长虹陂的方向传了过来。甘宁神色一震,连忙令人发出信号。
不久,却看一支数千精锐人马,迅速地赶到了东门,为首一将赫然正是张郃。
“张某领主公之令,前来助战!!”张郃眼神凌厉,高声喝道。而此时,在东门城下的水洼之地的水却迅速地散去。原来甘宁早就令人把堵住的石块搬开,因而疏散。
“飞狮将军,水洼之地的水已疏散,副军师所领的兵马已追向了关家小儿的大军!!飞狮将军且引兵先去,甘某待会便率兵追来!!”这时,却听甘宁的喊声响了起来。张郃听话,神色一震,拱手一作,遂便引领麾下人马杀出北平。
话说,周仓败于诸葛亮的军队手下,后引残兵往东门逃去。殊不知当他赶到东门时,却察觉关家大军正是溃败而逃,不由吓了一跳,连忙赶往过去。而紧接,诸葛亮所领的那支人马很快地追杀上来。周仓唯恐关平措手不及,忙加紧赶往大军之中,想要找到关平相报急情。但此时大军正是混乱,周仓连问了好几员将领,都没有得知关平的位置,只能在大军中乱闯,继续寻找。而诸葛亮所领的那支人马倒是越追越快,眼看就要追上关家大军。而此时,在东门内却听杀声响荡,似乎还有追兵追出。关家大军不由是阵脚大乱,兼之此时将领们各个都是乱了方寸,不知如何指挥。
却说不知不觉,已渐渐快到了五更时分,天色渐亮。此时,在北平皇宫大殿中。一干燕国文武听得连连传来的噩耗,无不大惊失色,坐立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