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托比试镜的时候,夏洛特其实正在设法弄到约翰·辛克利的枪……
而到了正式拍摄的时候,他不发给托比完全版的剧本,则完全是为了拍摄的需要。
实际上,所有的演员中,除了查理兹这个女主角,就没有几个人手上的剧本是完整的。
这是因为,《忌日快乐》是一个无限循环模式的故事,女主角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自己死亡当天的经历。
这种模式下,除了保留了记忆的女主角,其实其他人就是在反复表演相同的内容,只不过因为女主角的反应不同,而相应的有些微妙的区别而已。
这种表演,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却又简单——
说复杂,是因为如果其他人演技不够,每次的表情和动作就不能表现出微妙的区别。而太夸张的话,又会让看的人觉得太过火。
这个度很难拿捏。
而说简单,则是因为演员们反复在同一套场景中表演,就算他们演技一般,可重复的次数多了,总归能得到一些不错的镜头。
所以,夏洛特这里干脆取了个巧——他把除了查理兹之外,其他所有演员的剧本都分成了两部分。
一部分是不需要知道电影的整体脉络,只要随着女主角的表演,自然微调就可以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演员们迷糊一些反而是好事,那种“你特码在逗我”的懵逼表情,一定程度上反而更符合电影的需求。
而另一部分,则是真的需要其他演员配合的部分。这部分往往比较靠后,所以夏洛特干脆暂时没有发下去。
——毕竟,欣赏演员的懵逼的表情,有时候也是一种乐趣不是?
而且,这次的剧本,绝对适合分场景拍摄的模式。夏洛特也准备趁机尝试一下。
在《致命弯道》中,他是完全按照剧本情节拍摄的。这种拍摄方式,在故事较小的电影中是没问题的。
可一旦大片也用这种模式,那就意味着时间和成本都会大规模攀升了。
原因很简单——
如果同一个场景的所有镜头集中在同一时间段内拍摄,而不是按故事情节分开拍摄,就能节省下反复布景的时间和成本。
更何况,很多拍摄场地的使用,还是需要支付高额的租金的,那也是笔不小的开支。
实际上,除了一些意识流导演和新手,大部分电影都是分场景,而不是沿着故事的顺序拍摄的。
当然,这种拍摄方法,也有相应的难点。
因为没有走正常的情节流程,演员的感情酝酿要比按剧情拍摄要困难一些。
毕竟,上一幕可能还在吃饭,一幕就要表演生离死别,酝酿起感情来绝对不容易。
而同理,导演对情节整体节奏的把握也会困难一些。
不过,这终归才是主流的拍摄模式,更何况《忌日快乐》的剧本也很适合,所以夏洛特这次也准备提高一下自己。
《忌日快乐》剧组并不是一个很严肃的剧组。
因为很多人都曾经在《致命弯道》中合作过的缘故,大家之间比较熟稔,剧组的气氛也轻松很多。
然而,这一切与托比·马奎尔无关。
作为一个新人,尤其还是第一次担纲男主角的新人,不紧张几乎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当这个新人手里的剧本还残缺不全时。
没错,到现在托比也没看到过《忌日快乐》的完整剧本。
他目前知道的,就是他需要饰演一个书呆子。
——好吧,按剧本上的描述,应该是“可爱的书呆子”。
这倒是难不住托比。实际上,连导演先生自己都说了,他的气质十分符合这个要求。一定程度上,他只需要做他自己就可以了。
不过,后面的要求就有些奇怪了。
按剧本的描述,他饰演的角色卡特,在大学的舞会上遇到了一个喝醉的漂亮女孩翠,然后把她带回了宿舍。
如果是一般的故事,那后面肯定是一段香艳的戏份了。
可惜,他饰演的角色是个书呆子。
他只是很绅士地让女孩在自己的床上睡下,然后替她叠好了脱下的牛仔裤。
好吧,看到这里托比自己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了。
这当然是一个好人应该做的事情。
但对于还处在喜欢坏男孩阶段,很多时候更注重“体感”的大学女生来说,这样的行为,也只能得到一句“你是一个好人”了。
——这可以说是托比的亲身体会。
然而,这些其实还不是剧本中让托比困惑的地方。
真正麻烦的,是女主角翠醒来后的一系列镜头的要求——
“什么叫“根据对方的语气与反应,结合基本台词,进行相应的表演”啊!?”
——导演,你是在玩我吧!!?
虽然看起来剧本没什么不对的,可只是这一句话,就让托比察觉到了深深的恶意,总觉得这后面有什么。
尤其,他手里的剧本还就到此为止。
“为什么不把完整的剧本发给我啊!?”
托比很想揪着导演的领子这么大叫。
可惜,他不敢。
对方黑眼睛中透出的森森寒光,总让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被苍蝇拍拍了一下的小蜘蛛,比起逃跑或者反抗,装死才是他的最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