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授人以渔

九州造化 逍仙08 2254 字 9个月前

诸子百家虽暂时安稳下来,但有异议者仍不乏少数。

这时,忽有一人道:“只授百姓基本德教,这与道家愚民之策有何不同?”听其语气,颇有讥讽之意。

《道德经》有言:“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道家认为,百姓难以统治,乃是因为多智,所以提出愚民之说。但此处“愚民”乃是使人朴实,有返璞归真之意,并非愚弄、使人愚蠢。

世人不知真意,常以此来抨击道家。

肖逸循声一望,见问话者又是那鬼家弟子孙圭,微微一笑,并不着急解释此愚非彼愚,却反问道:“当前诸子百家的教化之举,不也是在愚民吗?”

正如肖逸之前所言,诸家之教皆是有所图之教,旨在统御百姓,其教自然有愚民之意。

那孙圭为之一噎,无法应答。但是百姓听之,却面露惊愕,惊声四起,出现骚动。那孙圭之意图也在于此,当即诡笑一声,退了回去。

肖逸转身面向百姓,朗声道:“何为愚民?如前所言,有所图之教,令人无法判断善恶对错,使人愚忠盲从,方谓愚民。肖逸所言之教,乃是无所图。百姓得教之后,可脱出思想之牢笼,自行辨别何为善、何为恶、何为德、何为怨,重新回归朴实之本性,做自然之人,如此教化之方,怎可称为愚民?”

“脱出思想之牢笼,回归朴实之本性,做自然之人。说的好!”长靖真人心甚激动,鼓掌称赞。

其声甚大,亦远远地传扬出去,遍及会场。但饶是如此,其声仍旧淹没在百姓的叫好声潮之中。

各家之主望着百姓情况,心中又惊又叹又恼,无不预感到:从此之后,百家局势必将有所改变。

肖逸顿了顿,又恢复平和之态,继续道:“有所图之教,其教必然有所偏颇,尊己卑人,以偏概全。如前所言,人生于世俗之间,诸事繁多,非一家之教所能化解。于是,当人们面对教外问题时,便会迷茫而不知所措。趋利避害又是人之天性,到了此时,人之恶念将会无所束缚。”

“不怨百姓无德,只因诸家之未教。可是,出现了这等境况,诸家却以为百姓野蛮不可教,而百姓却质疑诸家之道,陷入迷茫。先前,肖逸曾说,大家心中缺少一样东西,那便是自我辨别是非之德。”

百姓心中疑惑,却不知为何疑惑,经肖逸一点,登时恍然大悟,传来一片惊叹之声。

诸子百家也发现了多年来的问题症结所在,陷入沉思。

“肖逸贤弟当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字字珠玑,句句发人深省。”南宫肖逸由衷叹服道。

这时,终于有人忍不住,问道:“以你之见,当如何教化才是?”语气恭敬,颇有求教之意。

论道以来,肖逸展现的非凡智慧已令众生敬仰。

肖逸望向那发话之人,微微一笑,道:“肖逸认为,百姓教化,应止于基本德行之教化。”

“止于基本德行之教化?”百家之人疑惑道。

肖逸道:“其实,有些德行乃是与生俱来的,好比那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皆是自然之德行也。可是,人类教化之后,却出现了为孝而孝、为德而德等现状,阳奉阴违、表里不一,其外在看似有德,但其德并非出于本心。今日,百姓之身心已囿于各家制定的牢笼之中而无法脱出。”

百姓大有得遇知己之感,频频点头,激动不已。

肖逸续道:“诚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诸家之教化,就好比给了百姓一尾鱼。而且,百姓需要只是可以果腹的鱼肉,但诸家为了达到弘扬自家道法之目的,连鱼之五脏,乃至鱼鳞、鱼首也都给了百姓。这些东西在诸家看来,十分之珍贵,可是对百姓毫无用处,反而增加了百姓之负担。说到头来,还不如直接给百姓以鱼肉,更能得百姓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