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遥寄雁南书(中

唐残 猫疲 3368 字 8个月前

“然后你就战死在那里吧,这样我对黄王和军府那边也算有所交代了。。”

“多谢领军保全之意。。”

他愣了下随即回味过来而重重顿首道。

“郭言愿为太平军与虚领军报效鞍前马后。。”

。。。。。。

淮南各路兵马云集的饶州鄱阳城中,

全身披挂齐全的淮南先锋讨击使张磷,看着眼前再次堆叠起来的箱笼,不由再度露出矜持自得的笑容来。

这都已经是送来的第五批财货了;只是开箱之后相应显露出来的金银成色,都越发粗劣和逊色了不少。

“也是差不多了啊。。草贼那儿的财货底子当是有所竭尽了。。”

负责清点和见证的行军司马高越叹声道。

“如今都直接那这些包贴、鎏金的物件来凑数了。。”

“那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打算了。。前些日子令公已经把相应的旌节送过来了。。”

张璘当即颔首道。

“真要给这些草贼授与旌节么。。。。”

高越犹自有些不安和揣测道。

“若非如此,怎能推进下一步的行事,又取信于草贼令黄逆亲自现身呢。。”

张璘却是叹声道。

“这是令公全盘大计的关键所在。。不容我等稍有犹疑啊。。”

随即他转身走出帐外,而对着具列在帐外候命的军将们大声喝令道:

“传令诸军随某南下信州,以那些新降的草贼部众为首发和前出,行营军并江都团结居中监阵,各州兵马为左右护翼和遮后。。”

“但遇贼势先发这些降军攻之,只消稍有异动就一并剪灭。。。。”

江陵城中,临江的聆涛阁上,铮铮作响的琵琶声荡漾在迷蒙细碎的江上烟雨迷蒙之中。伴着琵琶声声还有嘶哑沉厚的和声,在吟唱着开元盛世的名家张徽(张野狐)谱调,中唐词人张祜所填词的《雨霖铃曲》:

“雨霖铃夜却归秦,

犹是张徽一曲新。

长说上皇垂泪教,

月明南内更无人。”

却是最初源自开元天子(唐玄宗)在官军收复长安而北还途中,有感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銮的金铃上,深悼念太真娘子乃作此曲;后来遂于望京楼命乐工张徽奏《雨霖铃曲》,而不觉凄怆流涕。

如今经由琵琶独奏起来,自由一种“霜刀破竹无残节”的凄冷徘惶;再有楼下那些经过训练的伶人,时不时和声调音唱起来,却犹如“冰泉呜咽流莺涩”一般的悠扬动听;而当琵琶唱声两相交错之间,又清幽宛然惆怅得仿佛已经过了数百载,物是人非事事休、容颜不再忧思中的思怀。

而作为唯一听众的周淮安,也在斜靠在张沓子上闭目养神式的欣然陶醉在期间;虽然他身为后世饱受声色咨询轰炸的现代人,但得益于那些不断从古代发掘出来的网络音乐,对于这种古典乐曲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

江陵作为天下烟花胜地之一的一大特色,就是盛产各色乐工令人之属;其中又以琵琶乐师作为称著一时,最盛时号称城中百步之内必有声乐,家家户户皆是绕梁。

然而随着江山破碎和天下尘嚣遍地,这些原本用来粉饰和装点太平之期的技艺,也随着各种受众的土壤萎缩而生计日艰;乃至困顿于贫寒与疾苦当中。

毕竟,原本姑且偏安江陵一隅的时候,还有那些在醉生梦死之中以逃避现实的豪门大户、富商缙绅和官宦人家,需要用这些技艺和寻欢作乐来麻醉和欺骗自己。

但是义军到来之后这些旧有的存在几乎被一扫而空,也就再没有多少人在能够欣赏和供养,乃至消费他们的技艺了。很多乐师和伶人之家因为不善其他生计,而被饿死或是病死家中。

等到了太平军主掌江陵之后,这个历史悠久的群体已经逃散的逃散,病死的病死,只剩下不足千余人了。鉴于在广州接管教坊司的故事和范例,在如今物资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周淮安决定给这些同样属于被压迫的卑下、贱籍群体,一个存续下去的机会就和出路;

就是继续在太平军的管领之下,以他们所擅长的器乐歌舞技艺深入到乡野地方,以歌舞传唱和其他戏台表演的方式,协助宣传各种太平政权所主张的道理和口号,作为日常的新生计。

而太平军也会专门建立一个声乐所,用来收容那些年老体衰而无法到处奔波的老弱乐师,以教授太平政权指定的各种生徒,来维持基本生活的待遇。

作为一个健康而积极向上的政权,光靠一味的军事管制也不是长久之道;在日后初步解决了饥寒问题之后,政权主导下适当的文教娱乐,也是加强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辅助手段之一。

今天这算是一个变相的面试场景,不由他们不使出浑身的解数来竭力表现。

随着这首文曲余音袅袅的韵律弹尽,突然如同无数珠坠玉盘又若疾风骤雨般得画风一变,却是弹走起了名为《定风波》的武曲;

“攻书学剑能几何?

争如沙场骋偻啰。

手持绿沉枪似铁,

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