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 “搬回来住”

金夫 非10 4961 字 8个月前

又听和珅说道:“只是这回他倒是一反常态地未对我诉苦,反而一本正经地赔了一番不是,又让我给夫人捎句话儿——说待他得以出门之时,必当亲自登门向夫人负荆请罪。”

那几名黑衣人是伊江阿得了和珅的嘱咐雇来保护冯霁雯的,伊江阿认为此次冯霁雯在郊外遇险,皆是因为几名黑衣人保护不力所致,故而连带着自己也跟着愧疚起来。

若非是此次的禁足令实在严苛,他压根儿找不出一丝机会溜出府来,只怕第一时间就要跑到和宅请罪来了。

“当时情形危急,纵然他们一开始便冲出来,也不见得就能助得我们脱离困境,到底只是雇来做基本防备的,谁也未能料到会遇到如此凶险之事。”冯霁雯道:“怪不得伊江阿。”

和珅笑了笑刚欲开口说话,却又听她讲道:“只是这些人做事疏忽不尽心确是事实,往后不可再用了。”

和珅颔首笑道:“我要说的便是这个。”

此事兴许当真怪不得伊江阿,但这些雇来的人,确实也并未尽到该尽的职责。

“还有一事,需向夫人说明。”和珅面有几分正色。

冯霁雯看着他点头,示意他说。

“之前派去江西乡下查汪家那位‘静姨娘’底细的人,今日回京了。”

总算回来了。

冯霁雯忙问其结果,“如何?可查到什么了吗?”

和珅却摇了摇头。

“据村子里的一些老人说,十多年前村子里确实有着一个叫秦静的小姑娘。可她父母早亡,在附近一带又没什么亲戚,后来辗转之下似是去了外地投奔外祖家,只是村中无人知道其外祖家在何地,自那以后,也未再见这个小姑娘回来过。”

冯霁雯闻言皱了皱眉。

“拿了这位静姨娘的画像给村里的人认,却因时隔久远,村子里的人记着的又都是她小时候的模样,故而到头来并未得到什么准确的信息。”和珅道。

“如此说来,岂不是根本没有证据能够证明静姨娘伪造户籍了吗?”

“眼下确实没有证据。”和珅讲道:“但此行也不全是一无所获——至少知道了这个户籍原来的主人的大概情况。”

户籍原来的主人?

冯霁雯对上他一双眼睛,顿时恍然过来。

“这位静姨娘既能用此户籍在京衙登记,便说明这个户籍的主人定还活着,若不然早被销了吧?”冯霁雯推断道。

和珅点头。

“没错。而且此人宁可冒此风险也要帮她,定只有两个原因——威逼或是利诱。”和珅肯定地说道。

“可如此一来,为防止事情败露,汪黎隽与静姨娘定会谨慎隐瞒,要找到秦静本人怕是不易。”

至于暗下杀人灭口,以汪黎隽的胆量来看他怕是不敢。

伪造户籍固然触犯了大清律法,可杀人败露却是死罪。

“一个无父无母的小姑娘,去外地投奔亲戚,夫人觉得会是什么后果?”和珅徐徐说道:“多半是落入人贩子的手里。”

这是当下最常见的实情。

而落入人贩子手里之后,不外乎是被卖进烟花之地或是富贵人家做下人。

汪黎隽若要帮貂蝉伪造户籍,自是要找知晓根底之人。

如此一番推测下来,此人很有可能就是汪家的下人。

这当然只是大致的方向。

“此事急不得,还须得慢慢来查。”和珅说道:“但既有了范畴,只要仔细些,拿到证据是迟早之事。”

冯霁雯点头。

“还是爷心思缜密。”她不由道。

这抽丝剥茧的能力,让人不得不服。

和珅笑着摇头,暂时按下了这个话题。

见二人谈完了正事,秦嫫方才走了进来,说是饭摆好了,请爷跟太太移步外间用饭。

冯霁雯便撑着榻上的迎枕要起身。

小仙刚要上前搀扶,却见一只骨节分明的大手在她有动作之前已轻扶上了太太的后背,又恰到好处地避开了伤处。

“夫人慢些。”和珅含笑,神情柔和。

冯霁雯刚要避开他的手,道自己可以起身之际,却听得秦嫫带笑开了口道:“待天色放晴,便将太太嫁过来时那几床未动用过的新被褥拿出来好好地晒一晒,待过几日大爷搬回来住,也好睡得舒服一些。”

她的口气随意又自然,仿佛在说着一件再正常不过的小事。

可却令得和珅与冯霁雯齐齐地愣住了。

====

ps:其实今天很早就开始码字了,但是不知道为啥现在才写完,对自己的手速已经彻底心灰意冷(绝望脸)

但值得欣慰的是昨天文中刚写伏天下雨,今天就下了大雨,凉快了好多哈哈

谢谢大家的支持么么哒

京城中出售双面绣的铺子少之又少。

虽然有,但绣技却也绝没有到如此精湛的地步。

这样炉火纯青的双面绣绣技,她平生只在一人手中看到过。

但那已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

冯霁雯只当她是觉得双面绣不常见,十分喜欢这顶手帕,故才发问。

只是——“这帕子并非是外面买来的,而是一位长辈所赠。”她向傅恒夫人解释道。

“长辈……”傅恒夫人有些好奇地问道:“可是英廉府上送来的?”

她倒没听说官宦人家还有谁会使双面绣的。

莫不是英廉府上的那些妾室们所绣?

冯霁雯摇头。

“是静云庵里的况太妃。”她笑着说道。

傅恒夫人闻言略有些意外。

冯霁雯同静云庵里的况太妃有交集她自也听说过,据闻冯霁雯浑身上下的仪态礼数便是她调|教出来的。

但这位三十三年前自先皇驾崩之后,便出了宫清修的太妃娘娘,傅恒夫人是只闻其名,而从未亲眼见过其人。

只听说仪态礼数堪称大清女子楷模。

更重要的是,隐约听宫里的几位老人儿说过,这位况太妃不仅礼数周全,还生得一副倾城倾国的容貌。

其实相比于冯霁雯,她才是京城当之无愧的第一颜控患者——

这一点,从她第一眼见到冯霁雯之时没忍住掐了冯霁雯的脸蛋儿这一行为上来看,便是确凿无疑的。

“这顶帕子是况太妃亲手所绣?”傅恒夫人忍不住问道。

冯霁雯点了点头。

太妃不常绣东西,说是绣花针会磨粗了她的手……

但绣出来的东西却是京城绣技再如何顶尖的绣娘也无法媲美的。

傅恒夫人越听越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

真想瞧瞧这位闻名已久的况太妃究竟是何模样。

她说话做事向来利落干脆,如此想着,便与冯霁雯道:“早便听说过这位太妃娘娘了,心下仰慕已久,可惜往前从无来往,没有理由贸然上门拜访,恐失了礼——冯丫头下回若再见着况太妃,不知可否替我传句话儿?她若点头同意,我便择日前去静云庵拜访。”

如此也不算失礼。

冯霁雯一愣之后,旋即欣然点头。

她能说刚认识傅恒夫人之时,便莫名觉得她会同太妃很能合得来吗?

从她的角度来看,总觉得二人有许多相似之处。

譬如都对养颜玉容这方面很有心得,譬如都是识礼又不做作的性子,再譬如……都长得这样好看。

若说傅恒夫人当年满清第一美人的称号是众人皆知的话,那么太妃更像是被藏在深宫中的一枝不为人知、却一眼便足以惊艳所有人的腊月白梅。

太妃虽不爱与人来往,也不喜官宦人家的那套虚伪做派,但傅恒夫人到底同旁人不大一样。

倘若二人真能一拍即合,日后做一对儿知己好友,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若是不成,也没什么妨碍。

……

天色擦黑之际,雨水方才停歇。

和珅自外面归家,带着刘全进了前院,便听红桃说下午傅恒夫人曾来过家中。

和珅道了句知道了,便交待了刘全随他一同往厨房去。

红桃有些疑惑。

大爷怎地一回家连湿了的衣裳都不换,便要往厨房去?

在她记忆中,厨房做什么便吃什么、从不在饮食上挑剔的大爷是从不往厨房去的。

今个儿这是怎么了?

冯霁雯这边也听丫鬟说了和珅一回到家中便去了厨房的消息。

往前和珅自外面回来,必然是要先回椿院更衣的。

但是去厨房又不是去勾栏院,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冯霁雯并未搁在心上。

可谁知和珅这一去不得了,竟愣是在厨房待了一整个时辰。

待一个时辰也没什么,可一个时辰只熬出了一碗红糖姜水……这是不是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第一回熬,按着书上来的,兴许有些难喝,夫人且将就将就,暂用它驱一驱寒气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