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章 文物回归

渔夫传奇 山村户口 3417 字 9个月前

“它是是世界上发现有碑文记载证实的最早、最精美的宫廷瓷器。现存也仅仅只有十来二十件,比起元青花瓷还要稀少。”

元青花有多珍贵,就算不是古玩行内人都有听说过,甚至外国人都知道它的鼎鼎大名。一件元青花拍出过亿天价,绝对是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宝贝。

然而,听这么一说,这种秘色瓷更加稀少。

“当然,如果要以金钱衡量它的价值,暂时还是比不上元青花的。元青花那么贵,除了稀少,还有很多因素。”邓馆主提醒大家。

“其实,大家认真观察这件瓷器,也能感受到它的珍贵之处。”

那些媒体都纷纷将目光投向那件秘色瓷,造型精巧端庄,胎壁薄而均匀,特别是湖水般淡黄绿色的瓷釉,玲珑得像冰,剔透得如玉,匀净幽雅得令人陶醉。

“果然是宝贝!”省电视台的记者不由赞叹道。

古人的智慧真是无法估量,将一团泥烧成如此精巧,如此美丽。难怪,在古代欧洲,瓷器比黄金还要珍贵。

生活在古代的欧洲,所有贵族都以拥有一件精美的瓷器为荣。家里有一件这样的宝贝,就有炫耀的资本,连他们的皇室也不例外。

提姆听说那件瓷器如此珍贵,心里多少还是有点肉疼。但已经交出去,不可能要回来,太没面子了。

这回,相信卫航也能看到他的诚意了吧?

想到那个华人合作伙伴,他心中的肉疼也就轻了一点。只要结交好那个人,这点损失是值得的。他现在很期待,那个华人这次能从美国人手里抢夺多少石油过来。

被提问到此刻的心情,提姆笑着回答:“我也很高兴,这样的宝贝能够回到中国来。同时,也呼吁大量收藏中国文物的收藏家们,将宝贝回归属于它的地方来。”

这话说得十分漂亮,邓馆主带头鼓掌。

在场所有媒体,都给提姆唱赞歌。不仅如此,网络上,中国网民对这么一个可爱的德国人也是好感满满。

“中国的好朋友,永远欢迎你!”

“真正的国际友人!”

“中德友谊万岁!”

而在德国那边,他们的媒体也对此事大肆宣传。这里面,自然是有石油公司的功劳。提姆也告诉了他们,那位华人怎样怎样。

这回,德国人开始炮轰英国,作为火烧圆明园的侩子手,也是掠夺中国宝贝最多的两个国家英法,你们难道现在还不觉悟吗?尤其是大英博物馆,厚颜无耻地把人家的宝物抢走,然后摆放在博物馆收门票!

大英博物馆跟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沉默无言,打死也不说话!

ps:感谢kun27、zzxx1212、violet紫罗兰、steer‘ss、ailkes这些兄弟姐妹的打赏跟月票支持!

海军找到货船,听顾嘉辉的描述,都是“你都我们玩吧?”的表情。开什么玩笑?海盗好几艘船被无端端拉入海中?以为这是讲鬼故事吗?

“就是我们,现在也不敢相信,那一幕实在是难以解释。”顾嘉辉对海军的人说道。

接着,他们出示证据,他们拍下来的画面跟视频。那些军人看了,都是瞪大眼睛,神情凝重,心里发毛。

“这些视频,我们拷贝一份。算了,干脆我们拿走,你们不许将其流入社会,免得造成惊慌。”那军官对顾嘉辉说道。

他们回去之后,将这些资料上交高层。那些上级领导看了,都是紧皱眉头。他们也不相信是有鬼,但如此诡异的灵异事件,如何解释?

“这个世界,有太多我们难以理解的存在。算了,暂时封存起来,让那些科学家去研究吧!”那将军开口道。

他们也感觉那些海盗倒霉透顶,关键时刻遇到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就算回去,以后也会有心理阴影吧?敢不敢出海,已经是一个问题。

时间一天天过去,美国那边还是没有找到一丝线索,在巨大的压力下,终于解开海上封锁。同时,想要慢慢将事件淡化。这注定会是他们海军历史上最耻辱的一笔。

几天后,提姆却出现在中国,身边带着两名熟悉中国的助手。

粤省博物馆门口拉起横幅:热烈欢迎提姆先生光临!

“人来了吗?”博物馆邓馆主询问道。

最近发现运气很好,先是发现了一艘沉船,然后从卫航那边得到一批古董,没几天,居然有个外国人,表示要将自己收藏的中国文物归还中国。

这件事情,惊动了国家文物局。上面的人表示,一定要大力宣传这件事情。文物回归。并不是新鲜事情。每一年,都有中国从海外高价找回珍贵文物,捐给国家。

但是,对方是外国人。这是非常罕见的。他们希望通过宣传这件事,让更多的外国收藏家归还中国文物。

“已经快到,他的助手通知我。”

几分钟后,提姆跟他的助手出现在博物馆门口。

“提姆先生你好,很感谢你能将我国文物送回来。我们联合新闻媒体。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发布会,请不要介意。”邓馆主笑着跟提姆握手。

提姆操着很不熟练的中国话:“我非常喜欢中国,也有很要好的中国朋友。这次,就是我那中国朋友希望文物回归中国,我就答应了。”

所有人都是一怔,那些媒体已经发现一个大新闻一样,涌上来,各种问题朝提姆问过去。

提姆也是一个见过大世面的人,虽然不经常出现在媒体面前,但还没被这场面吓着。反而纹条有理地回答大家的问题。一些不该说的,他避而不谈,比如那位中国人什么名字等等。

“你那中国朋友,是一个很爱国人,我们也希望,有一天,他能回到自己国家来做贡献。”邓馆主赞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