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子白为了不打击孟轲,并没有将这个关键性的区别告诉他。
而犹豫了很久之后,边子白终于对孟轲的学业有了一个详细的规划。首先言必《诗》,这是时代高端的开场白,也是贵族最喜欢用来装逼的利器,似乎言必《诗》让人能够口吐兰花似的芬芳怡人。于是,诗三百是必须要学习的,《尚书》、《仪礼》,是一个贵族维持体面的灵魂(其实最关键的钱和权,但老师可以自己偷偷想,却不能当着学生说,这很虚伪)。《礼仪》倒是简单,孙伯灵就在卫国公学里学习,公学就有相应的课程。边子白打发孟轲在公学尚可的时候蹭课,反正公学中有些老师还是内史府的下属,每人敢给他不痛快。
至于接下来,恐怕就应该学《论语》了。
并非是边子白一定要孟轲顺着原来的轨迹去走一遍,而是孟轲的心性太跳脱了,需要压一压,而稳定一个人的心性,除了《老子》也就《论语》了。
《老子》太深奥,恐怕五岁的孩子根本就看不懂,也体会不到那种淡泊的精髓。相比之下,《论语》要简单很多,后世百家讲坛的东西他不敢去搬,毕竟错处太多。边子白曾经拜读过一本明朝张居正给万历皇帝的《论语》精讲,他打算就用这部书。可让他很多年后始料未及的是,他发现自己选错了,张居正是帝师啊!他老人家教给万历皇帝的讲义,就算是看似无害的《论语》也是夹杂着帝王心术的权谋,和落第秀才读的版本根本就不是一个路数。
不过,这是很久之后的事了,现在的孟轲,才五岁,街头超过八岁的孩子,都能教会他做人,以及拳头即是真理。
边子白的日子继续,或许给人一种平淡的感觉。
而他一直没有去大司马府邸报备,这给太子宫一种假象,似乎边子白怕了。
这货根本就不懂军队作战,帝丘城外那次禁军数百人,将赵军精锐骑兵队歼灭的现实,并非是真相。很可能,赵国根本就没有来什么精锐的骑兵斥候,而是一百多个心存歹意的商人,作奸犯科,然后被英明神武的大卫军队彻底挫败了对方的嚣张气焰。
似乎边子白已经剥开了华丽外装让人看到了本质,不过是一个有两把刷子,能写一些质量不错的文章的弄臣。顿时对边子白的戒心大大降低。他们也知道,太子还是想要用边子白的,处于什么原因,恐怕知道的人不多,但估计太子也觉得边子白这个人……挺好用的,很难办的事交给他就错不了。
边子白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迎接秦国使团。
可是,这么多天了,别说秦国使团了,秦国来的商人都没有一个来帝丘。恐怕,秦人不回来了。
边子白这么想,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魏侯的队伍已经过了朝歌,行程将在三天之后抵达帝丘。之所以速度这么慢,主要是魏侯不仅仅是自己来了,还带来了伍仟魏国武卒。其中包括一半武卒之中最精锐的重装武士,加上仆从兵,魏国的随从官吏,总人数超过一万人。这么一直庞大的行军队伍,肯定是走不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