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仁礼也真有一套,身为省委〖书〗记第一时间打来电话,不仅仅是代表齐省省委表达对中纪委的不满,也是对崔百姓等中纪委调查人员工作不利的委婉批评。
但……,隆家城愤怒归愤怒,也必须要照顾邱仁礼的情绪,封疆大吏的面子必须照顾,况且邱仁礼并非一般的省委〖书〗记,他下一步也将进入国家领导人的序列。
更况且事实摆在眼前,鲁市公安局副局长确实死在中纪委的眼皮底下。
隆家城虽不敢猜疑是夏想的手笔,但他知道,中纪委如果不做出姿态,走过不了关了。
“仁礼,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也很痛心。我会亲自打电话给崔百姓同志,要求他注意工作方法,并且暂停调查工作,直到委出事情真相。”,隆家城也不可能马上就让崔百姓撤出齐省,否则也显得太狼狈了。再说事情没有调查清楚之前就再开,也不符合规矩。
接完邱仁礼的电话之后,崔百姓和周鸿基的电话,才相继打了进来。
在已经落后邱仁礼一步的情况之下,再商议善后对策已经无济于事了,因为主动权已经掌握在了邱仁礼手中。不过当隆家城听说齐省省委方面不但拍照留存了现场,还全权接手了调查权,并且由夏想牵头,他就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推测,恐怕事情的背后,还真和夏想有推脱不了的干系。
好在当他听到崔百姓和周鸿基肯定朱振波是自杀,而且中纪委在办案过程中,没有任何逼供的情况,他也就放了心,心想虽然崔百姓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但相信在孙习民和周鸿基的策应之下,等崔百姓过了眼前的一关,依然可以重新掌握主动权。
朱振波以死相拼,能奈崔百姓和周鸿基何?不过是折腾一点风浪,刮起一阵旋风,然后就烟消云散了,应该说,肯定会是白白死掉了。
不能说是隆家城过于乐观了,也不能说是崔百姓和周鸿基在震惊之余,愤怒之后反而更坚定了要抗争到底的决心,只能说,他们还是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
话又说回来,其实也不怪他们没有眼光,实在是他们被夏想迷了双眼,都认定是夏想在背后出手,其实他们都错了,朱振波之死,和夏想还真是没有一毛钱关系!
既不是夏想指使,夏想也事先毫不知情,对夏想来说,也是完完全全的一次意外。
说是意外,其实也何尝不是必然?
夏想接手调查朱振波死亡真相的职责之后,立刻要求省公安厅控制现场,并且要求省委宣传部封锁消息,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一该做的防范措施必须要做,尽管他也知道,导火索已经点燃,他要的事情,只能缓解,不能阻止事态的发展。
走完该走的程序之后,夏想亲自去了一趟市委,在市委〖书〗记李童召开的紧急会议,夏想主持了会议,提出了省委对朱振波死亡事件的三点指示精神,要求市委市政府动员起来,严防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将所有可能的突发情况,都尽可能扼杀在摇篮之中。
可以说,朱振波点火,夏想不得不临时充当了灭火员的职责,周密部署,严防死守,要杜绝事情呈蔓延之势,尽管夏想知道,恐怕在朱振波死后的一个小时之内,齐省的战火就全面点燃了。
果然如此,当夜还算平安无事,第二天一早,就出现苗头了。
周鸿基确实慌了。
也是他上任齐省以来,第一次信心动摇,第一次感到内心恐慌,更是第一次有了难以为继的无力感。
想不到,周鸿基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人怎会悍不惧死,非要以死相拼?既然连死都不怕,朱振波怎么不一口咬死何江海?
再说以朱振波身上的事情,未必就一定会是死刑。怎么着也是好死不如赖活着,别人死总比自己死要好,他怎能傻到连命都不要的程度?
当然,周鸿基理解不了朱振波的做法,也没法当面向朱振波问个清楚,只觉得难以接受这样的现实。
只不过,更难以接受的现实,还在后面……
京城,中纪委。
隆家城接到子耶仁礼的电话。
明年换届,隆家城必定要退下,因此,现在基本上已经全面开始收局了,该提的人,一定提上来。该踩的人,一定踩下去。对于压不住上升势力的新生代力量,也到了摒弃成见握手言和的时候。
下了,就要有准备下来的觉悟。没有人可以永远坐在台上,既然上台,就有下台的一天。
忽然间,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绿荫,隆家城竟然有了一丝明悟。
和别的有过矛盾的人可以做到握手言和,但和一人却做不到。不是他不想,而是对方不想。
……夏想。
隆家城自知担任中纪委〖书〗记以来,得罪的人数不胜数,他虽然不能自认都是问心无愧,但也知道,不管坐在哪个位置之上,总会得罪许多人”除非跳出官场。
得罪人不怕,哪怕是得罪势均力敌的对手,怕就怕,得罪一个各方力量都认可的后备力量。
当年秦唐的一场大雨”一直也在隆家城心中挥之不去,因为他和夏想也接触过几次,但对于夏想的为人,还是不甚了解。而夏想对秦唐当年的事情是否还耿耿于怀,又会采取什么报复手段,他也心里没底。
夏想是后备力量不假”但在年之内还没有能够左右他的命运的实力,所以他并不担心多少年之后是夏想的天下时,夏想会对他如何,因为到时早就时过境迁,他是否还在人世还要两说。
但在隆家城眼中,夏想和别人大不一样。别人或许要等上位之后才能对他造成威胁,但夏想不同,夏想现在就有可能对他带来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