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夏想清楚的是,席思思今天只一个引子,起抛砖引玉的作用,相信孙习民和周鸿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谈。
席思思站了起来,自嘲地一笑:“开饭店就有这么一个好处,就是广交八方客,也能听到许多真真假假的传闻。好了,我再去安排几个特色的拿手菜,保管让各位领导满意。”
席思思转身走人,曼妙的背景和余香并不能让夏想产生任何遐想,反而让他暗笑席思思也不简单,不管她和孙习民是什么关系,她完美地胜任了孙习民马前卒的角色,算是演了一出好戏。不管是孙习民的身份还是周鸿基的身份,都不适合亲自开口说出杨银花和秦侃之间的苟合。
席思思一走,席间的气氛一时沉默而古怪,孙习民并不说话,周鸿基也微微低头,似乎都在等夏想的表态。
夏想也正有话要说,却不是提及席思思刚才的故事,而是说到了程在顺,抛出了另一个天大的难题:“秦省长刚从京城回来,我也听说了,我还听说了一件事情,程在顺也去了京城,好象还没有回鲁市。”
孙习民淡定的表情,一下变得惊愕了,而周鸿基也是一脸不解,先是看了孙习民一眼,随后目光又落回了夏想身上。
从二人的表现夏想可以得出结论,程在顺和衙内见面的事情,孙习民和周鸿基全然一无所知!
事情就有意思了,衙内虽然不能代表委员长本人,但毕竟他是委员长的儿子,而且值此程在顺对孙习民明显不利并且还会继续不利的情形之下,衙内和程在顺的私下见面以及见面的原因和用意是什么,就非常耐人寻味了。
更耐人寻味的是,居然连孙习民和周鸿基都蒙在鼓里,夏想就不得不猜测程在顺京城之行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玄机。
愣了片刻之后,孙习民终于说话了:“程在顺去京城,应该是接他的儿子程一阳了。”
周鸿基想起了什么,补充了一句:“程一阳和衙内也认识,好象是大学同学,听说关系也不错。”
“这么说,倒是可以理解为什么衙内会和程在顺在京城见面了。”夏想轻描淡写地一笑,说出了衙内和程在顺见面的事情,要的就是埋下伏笔,因为他很清楚今天的会面,其实是孙习民和周鸿基联手为他挖坑,虽说不一定是要埋他,却肯定是要拉他下水。
来而不往非礼也,夏想也有必要让孙习民和周鸿基知道,要提防程在顺的同时,也要注意后方不要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才行。
孙习民为之一惊,又想了一想之后,才说出了一句让夏想大为震惊的话,由此,也正式拉开了齐省最后一场较量的序幕。ro
第1753章更耐人寻味的是……(继续求票!)
在京城期间,夏想和孙习民、周鸿基虽然见了一面,却没有直接交谈,因为当时不是合适的场合。
实际上在夏想眼中,今天会谈的主题,也是有外人在场,也不算是合适的场合,但看样子孙习民和周鸿基却认为眼下是合适的场合。
尽管有在京城的一次重大会面,尽管当时有委员长在场,又尽管委员长态度和蔼并且给足了夏想面子,但夏想并不认为他和孙习民、周鸿基之间有太深入的共同语言,况且他一向认为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基于公义,并非出自私利,再说他和委员长之间的矛盾要比和总理之间的鸿沟还要巨大。
孙习民和周鸿基也不知是病急乱投医,还是对夏想过于乐观,在京城一聚之后,感觉上和夏想之间近了许多,今天的会面,就多了几分联手和拉拢的味道。
“委员长对夏很赞赏,回去后,他对我说,以后我在齐省的工作,要多靠夏搭手了。”孙习民举杯向夏想示意,当着席思思的面儿提到了京城之中和委员长之间的会面,就是完全没有将席思思当外人。
席思思也没换衣服,只是大大方方地洗了一把脸,简单地一挽头发,就坐在了下首作陪,她的不正式的打扮,随意的姿态,让夏想着实弄不清她和孙习民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对孙习民再提京城之行和委员长之间的会面,夏想不置可否,只是一笑置之,并不接话,他也知道孙习民不过借此引起话题罢了。
周鸿基在一旁倒是十分安静,只低头喝茶,似乎摆出的是置身事外的态度,但从他倾听的姿态来看,显然他对今天的会面,也是寄予厚望,只不过他不是主角罢了。
孙习民接下来又说:“秦侃今天也刚从京城回过,据可靠消息,他在叶天南的引见之下,和总理见了一面……”
话说一半,孙习民就一脸期待地看向了夏想,等夏想的表态。
夏想偏偏就不表态,只是微笑点头,似乎对秦侃和总理之间的会面,不以为意又不以为然。
孙习民摇头一笑,只好继续点题:“上次在接受质询,多亏了夏解围,委员长在听到我的工作汇报后,对你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周鸿基不能假装若无其事了,在一旁附和了几句:“就是,就是,不管是孙省长的事情,还是我的麻烦,都得益于夏的帮助很多,今天,我就和孙省长一起,向夏表示由衷的感谢。”
夏想摆手:“孙省长和周客气了,都是为了齐省的安定团结的大计,我做的事情,也是职责所在。”
周鸿基和孙习民以私人的身份对夏想表示感谢,夏想回应以公事公办的态度,周鸿基和孙习民就对视一眼,交流了一下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