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当梅亭成功地站在美国参议院演讲时,她深情地回忆说道:“人的一生总有一些场景永难忘怀,记得在我小学的时候,有一天爸爸妈妈难得地聚在一起,他们深情地相拥,怀念人生之中曾经一起度过的快乐的时光,只有感恩没有仇恨。我就想,如果有一天世界也能如此该有多好,不管黑人还是白人,或是棕色、黄色皮肤,都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的人类,放下成见,抛弃民族仇恨,摘掉有色眼镜,相信每一个人内心都有善良的种子,然后用信任和微笑去浇灌,用理解和拥抱去培育,世界就不是战火纷飞的世界,而是我们和平、美丽并且现世安稳的美好家园!”
她的讲话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让许多对她准备投反对票的参议员也改变了主意,投下了赞成票,最终她获得了参议院的正式任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华裔美国国务卿,彻底改变了华人在美国政治地位低下的局面。
中午,夏想陪梅晓琳、梅亭吃了一顿家饭。梅晓琳虽然手艺不如曹殊黧和肖佳,但也十分用心,夏想就吃得十分开心。
饭间,就梅晓琳下一步动向,夏想提出了他的看法。
“还是留在湘省继续发展更好一些,接任了市委书记,也迈入了副部级,一届之后,不管是在湘省升到副书记,还是调回京城,资历也够了。既然都走到了这一步,就不能放弃,要继续向前迈进,或许有一天,你也可以成为副总理。”
梅晓琳欣慰地一笑:“我相信你的眼光,就听你的好了。亭亭一走,我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争取也做出一番成绩,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
“也不要辜负百姓的殷殷之心。”夏想补充了一句。
梅亭一直在一旁静静地听夏想和梅晓琳说话,她吃饭的样子比肖夏文雅多了,小口,动作轻柔,完全就是一个小淑女形象。
忽然她就插了一句:“当官真好,可以实现自己的想法,可以影响许多人,我长大后也要当官,当很大很大的官,比你们都要大的官。”
夏想和梅晓琳对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下午,夏想本想再陪梅晓琳半天,却接到了唐天云的电话。
“领导,青年报有一篇反驳《世界时报》的文章,写得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让人看了拍案叫好!”
夏想还没有看到青年报上的文章,说道:“大概说说文章的观点和篇幅……”
唐天云说道:“观点指出适度是误国误民的言论,篇幅不短,差不多有1500字,而且有些话非常直接,我很佩服作者犀利的文笔和勇气……”
夏想一惊,他一时的激愤之言,本想只是交差了事,不想古秋实并未删改就全部刊登出来,再仔细一想他的文章的一些观点和例证,不由怦然心惊,不好,说不定他的文章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更大的一轮论战之潮。
夏想的预感是正确的,他的文章引发的后果,比《世界时报》的允许适度更有冲击力,甚至一定程度上间接影响到了政治格局。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多年以前,当夏想从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喟叹时,理解他的人,少之又少。
而现在,当梅亭以小小年纪,却口若悬河地诉说自己的雄心壮志时,脸上流露出同样“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的知音难觅的表情时,夏想没有笑,不但没有笑,心中还莫名有些沉重。
梅亭想要迫切出国的心态,既不是向往美国的美好,也不是对美国多有好感,而是源自一件让她十分气愤的小事。
梅亭长得酷似梅晓琳,都说女儿象爸爸,梅亭是特例,象妈妈,但她有一处特别象夏想——嘴巴。
她说话的时候,刻意强调的语气,紧抿的嘴唇酷似夏想说话时的模样,就让夏想莫名一阵心动。
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历程中,总会有一两件在大人眼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给他们带来长达一生的影响,对梅亭而言,让她说什么也要出国的小事,源自一个新来的同学。
美国同学。
本来刚开始新来的美国同学很有礼貌,不乱丢垃圾,不乱说话,该排队的时候排队,该说谢谢的时候说谢谢,显示出了良好的修养和家教。
但没过多久,他就变了,不但随便插队,还乱丢垃圾,也经常开口骂人。有一次就惹了梅亭,梅亭就指责他不如以前有礼貌了,变坏了,结果他却振振有词地说道:“我在美国就会很有礼貌,在你们中国就得随便一些。因为你们中国人都这样!”
就是这样一句话,激发了梅亭的怒火,她和美国小男孩理论了一番,结果谁也没有说服谁,最后她决定,说什么也要到美国生活一段时间,就是要看美国是不是如小男孩炫耀的一样美好。
听了梅亭的故事,夏想感慨良久。也不怪美国男孩都看不起中国孩子,中国孩子不但体能弱,自理能力差,确实不太注重礼貌和日常行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除了吃好穿好之外,并不注重孩子素质和道德的培养,结果培养了一大批不具备基本道德的低能儿,除了会考分之外,一无是处。
古人云,德才兼备,品德第一,才学第二。古人认为,品德决定一个人的一切。而现在的教育只培养知识灌输,不注重道德素质的教育,正是教育产业化的悲哀。
现在连日本和韩国的小学生都瞧不起中国的小学生,何况美国?
夏想将梅亭抱在自己的腿上:“亭亭,干爸支持你去美国。”
“可是,可是妈妈不同意怎么办?”梅亭充满敌意地看了梅晓琳一眼。
“没关系,我负责说服妈妈。”
“可是。可是你如果说服不了妈妈怎么办?”
“没关系,我级别比她高,可以命令她听从我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