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抛秧【国庆快乐!】

我修非常道 钓鱼1哥 5519 字 8个月前

常兴一下子帮青年农场抛了几亩田的秧,直接比青年农场所有的知识青年前一天插秧的总和还要多。

徐昌华还准备带人去扯秧苗,却被赵建国一把抓住,人家好心来帮忙,你还真把别人当牛马使啊!

“常兴同志,每次我们青年农场遇到困难,总能够得到你的帮助,真是太感谢了。”赵建国很是感激地说道。

“你说哪里话。其实我也没插过秧,就是随便玩玩,没想到这手法还能够用来插秧哩。”常兴说道。

“其实这办法挺不错的,就是我们的手法肯定控制不到你那个程度。不过乱一点就乱一点,大不了,等抛完秧之后,在好好整理一下去,比起像我们那样一板一眼地插秧速度快得多了。这一次我们要是能够不误农时,及时将秧苗插下去,肯定要感谢你这个办法。”赵建国准备将剩下的所有的稻田全部用抛秧的办法完成插秧工作。

赵建国知道他们不可能有常兴那么精准的手法,将秧苗抛开之后,落下来还能够排成行列,这完全已经有些非人了。知识青年当中不可能有人做到这个层次,至少在短时间内做不到。但是没关系,他们不需要做得这么精确,只要将秧苗大概地抛得比较均匀,再下田进行部分调整,虽然繁琐一些,但进度绝对会极大的加快,能够抢在秧苗到秧门期之前将秧苗插到田里,就已经是非常圆满了。

接下来几天,青年农场便用这种方式进行插秧。只是他们的手法根本无法与常兴的手法相提并论。

“哎呀,没控制住,秧苗没散开!”

“哎呀,用力过大了,秧苗完全失去了准头!”

“周祥林,你没吃饱饭啊,这么才丢这么一点远?”

“失误失误。我怕用力过大,结果力量小了。”周祥林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没事没事,慢慢来,谁的手法好,以后就专门负责抛秧,其余的人分两组,一组负责扯秧苗,一组负责下田补秧苗。”赵建国让青年农场的所有人轮流上场进行测试,找出了几个手腕控制力稍微强一点的。只是跟常兴的差距完全不在一条水平线上。

赵建国也没觉得失望,对于青年农场来说,这种方法已经算是一条捷径了。

周祥林练着练着,手法稍微靠谱了一点,至少将秧苗抛出去,分散得比较均匀,当然成行成列这样的奇迹就不要去期盼了。

青年农场的动静自然也逃不过仙基桥父老乡亲的眼睛。毕竟青年农场与仙基桥的水田紧挨着。自然可以看到青年农场的怪异插秧方式。

“茂林书记,青年农场那群知识青年又开始瞎折腾了。”肖银顺连忙将看到的情况向周茂林汇报。

“怎么回事?”周茂林一直对青年农场有些担心。现在青年农场名义上也是属于他的管制,如果青年农场真的闹腾出什么事情来,他还是逃不脱被石明本打板子的。

“这些知识青年吧,一开始插秧虽然有些笨手笨脚,但还算是有模有样。但是他们可能是绝对那样插秧速度太慢有些不耐烦了,他们现在相出一个省时省力的法子。秧不用下田插了,直接站在田埂上,把秧苗随手往稻田里抛。这样做怎么行呢?秧苗在田里都是歪七歪八的,怎么可能长得好?而且秧苗也不成列成行,整个像一地乱草一般。这样下去,今年他们只怕会收到一天的草。”肖银顺说道。

周茂林皱起了眉头,青年农场的知识青年这么胡来,他不能不管,匆匆赶往青年农场。

“建国。”周茂林在青年农场的水田田埂上找到了赵建国。这一路上,周茂林顺便将青年农场的稻田看了一遍,大部分的稻田都已经插上秧苗了,知识这些秧苗在田里都是乱七八糟的。周茂林头痛不已。

“周书记,您来了。”赵建国很热情地迎上去。

“建国。你一向办事很稳重,现在怎么做事变得毛糙起来了啊?”周茂林的语气里显然带着一丝不满与愠怒。

“周书记,你是说我们插秧的方式吧?我这也是没办法。我们农场的知识青年都没干过农活。更是从来没以后插过秧。按照我们第一天的速度,没有个二三十天,我们根本完不成所有稻田的插秧工作。这个进度肯定会耽误农时啊。正好常兴同志来我们农场,施展了一个手法。他抛秧抛得比我们插秧的速度快多了,还比我们插秧还要整齐。虽然我们达不到常兴同志的那种水平,但是将禾苗均匀插到田里还是能够做得到的。而且我们专门安排了人事后进行调整。”赵建国说道。

“常兴教你们抛秧?”周茂林一愣。

“也不算是他教的。他来这边玩的时候,露了一手,将一把秧苗均匀整齐地插在田里。一会儿功夫,就帮我们插了几亩田。当时我就受到启发。如果按照常规的插秧方式插秧,我们肯定会耽误农时。无奈之下,就向常兴偷了师。”赵建国说道。

“你们现在把田插成这个样子,到时候颗粒无收怎么办?”周茂林听说事情跟常兴有关,态度缓和了一些。

“周书记,其实只要禾苗的间距保持合适的距离,未必需要排列得那么整齐啊。我们中稻谷,不是种花,要种得那么好看,只要能够结出稻谷,不就行了么?”赵建国说道。

“可是你这稻谷这么乱成一团,以后打药除草,很不方便。不是说种稻谷,一定要把秧苗种栽得有多漂亮,而是要方便后面的管理。”周茂林说道。

“我们以后再改进把,但是现在也只能这样了。现在只管赶上农时。其它的都顾不上了。”赵建国也很是无奈,他也想像仙基桥人那样,把稻田插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纵成行,竖成列,甚至斜着都还能够排成排。但是,青年农场根本做不到啊!

【节日快乐!十月的第一个五千字大章送上!求订阅!】

不是仙基桥的乡亲不去给青年农场的知识青年帮忙,而是他们自己也忙不过来。仙基桥的人虽多,但是里面有老幼妇孺,能够上田里干活的还不到一半。

现在生产队的稻秧也到了最适宜移栽的时期,耽误了农时,必定会受到惩罚。倒是像张喜来这样的半劳动力空闲得很。放了学就找张大雷和周红兵一道去常兴家里。

“你们不用去赶工分啊?”常兴看到这三个很是意外。

“赶什么工分!人家嫌弃我们在田里碍脚,像我们这样的都不让去抢工分。我就不信了,我再慢还能慢得过肖老四?肖老四不也要去抢工分么?”张喜来很是不满,他不是因为丧失了劳动机会而恼火,也不是因为丢了工分而懊恼,纯粹是因为被无视了。正是一个最看重被别人认同的年龄,却始终被别人当做屁孩,那种感觉是相当不爽的。

“肖老四手脚是慢,但是人家不是去插秧,而是拔秧。人家插秧手脚慢,但是拔秧的速度可不满,而是手法轻,一点都不伤秧苗,洗得又很干净,挑起来轻快得很。喜来,你会拔秧么?那天让你拔了一下,断掉了一半的秧苗,照你那样干下去,咱们仙基桥的稻田至少要荒掉一半。”周红兵说道。

张喜来嘿嘿一笑,他不是不会拔秧,而是没有那个耐心。拔秧是个很枯燥无味的活,又很累人,长时间蹲在一个地方不动,总是做重复性的工作,一般的年轻人难以坚持。正适合肖老四这个年龄的人。

“我们去青年农场玩吧,那些知识青年也在插秧了,他们从来没插过秧,插秧肯定很滑稽。”周红兵说道。

“对,去看热闹去。”张喜来是唯恐天下不乱。

张大雷也喜欢看热闹,当然他更喜欢看女知识青年。他在四个人里面算是“懂事”比较早的人。

四个人一道去了青年农场,青年农场的稻田里,果然一个个手忙脚乱。

“快看快看!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有人插秧的时候把自己关在田里的。哈哈哈……”张喜来毫不掩饰地大笑起来。

常兴几个一看,也忍俊不禁。

张喜来说的是朱虹蓁,朱虹蓁懒得挪动脚,抓着一把秧将自己四周全插满了秧苗,等到想挪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被禾苗关住出不来了。

张喜来的声音不小,常兴几个的笑声也很大。朱虹蓁被他们四个笑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你们几个也真是的。不晓得过去帮下忙,就知道在这里取笑别人。虹蓁第一次插秧,她不怕脏不怕累,就这一点就值得表扬了,你们还嘲笑人家,你说你们这样做合适吗?”吴婉怡走过去将朱虹蓁周围禾苗清理掉,将朱虹蓁解救出来。

“常兴,要不咱们过去帮忙吧?他们确实是没插过秧,照他们这个速度,只怕等到他们插秧完成,秧苗都已经坏掉了。”周红军说道。

“我也没插过秧。”常兴说道。

“怎么可能?你每年不都是自己插秧种田的吗?”张喜来不解地问道。他们还真是没见过常兴是怎么插秧的。

“我不是这样插秧的,我是直接把谷种点下去,让谷种长出来就行了。”常兴说道。

“啊?这样也行?”张喜来几个傻了眼。

“挺好的啊。”常兴说道。

“那我们三个去帮忙吧。你在一旁看着。”周红兵说道。

“我负责去给你们挑秧苗吧。我下田插秧肯定会碍你们的事。”张大雷说道。

张喜来与周红兵下了田,拿起秧苗开始插秧,他们两个在仙基桥肯定算不上手脚麻利的,但是在知识青年这里,绝对是最娴熟的。仙基桥的小孩子,哪个没去田地捣过乱?插秧自然非常有章法。

张大雷跑过去接过吴婉怡的挑子:“吴老师,我插秧慢,让我去挑秧苗吧。我的力气很大。”

吴婉怡没多大力气,便将手中的挑子递给张大雷:“常兴真的没插过秧?”

“他插过没插过秧我不知道,也从来没看到过,但是,常兴从来不会讲假话,我是知道的。既然他说他从来没插过秧,肯定是真的没插过。”张大雷说道。

“常兴,你不是在山上种了田么?怎么没插过秧呢?”吴婉怡奇怪地问道,她不是不相信常兴,而是很好奇。

常兴将他种植水稻的方式说了说:“我种稻谷的法子跟你们不一样。”

“这样真的能种得出来么?要是稻谷种子都坏掉了,你岂不是前功尽弃?”吴婉怡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