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龙草,高约四到六寸,最高不过膝弯,单叶,青绿,叶片卷曲如龙,生长在水域附近……”灼华念着纸张上的内容,兔良将自己脑海中的青草过了一遍,不意外的并没有找到相对应的植物。
灼华放下那张纸,感觉有些奇怪。“这北洲城给出了囚龙草的外貌描述却没有图画,应该是没有亲眼见过囚龙草,而是听闻他人提起。也许,他们要找的不仅仅是囚龙草……”
兔良点点小脑袋。“如果这所谓的囚龙草真的存在,那这张纸上就隐藏了一部分的信息,例如囚龙草不是生长在水域附近,而是生长在有龙的水域附近,所以即使有人找到了囚龙草,也会死在真龙的利爪之下,这恐怕也是这个任务始终没有人能完成的原因之一。”
纸上的信息远远不够,两人自然打起了夜探城主府的主意,而且,打着这个主意的不止兔良和灼华两个。
阳光隐没,夜色降临,城主府中亮起了一排排的灯笼,将府中照的明亮,巡逻的军队也增加了不少。灼华和兔良贴了隐身符和敛息符,避开巡逻的队伍在府中转了一圈,发现府中设下了很多禁制,一不小心就会触发,而且重要的地方都派人把守,难以进入。
此时的两人正趴在高高的屋脊上,斜下方一处独立的三层楼阁,这楼阁正是城主府的藏书阁,楼阁边角上翘延伸,挂在上面的灯笼此时正在随风摇摆,看起来十分的幽静雅致,周围除了巡逻的军队,门前还伫立着八个士兵,他们站了快一个时辰了仍旧纹丝不动。
兔良和灼华正在思考对策之际,一抹杏黄色突然飘然而落,兔良吓了一跳,心中暗道还好自己出门前化了原形。杏黄色衣袍女子的出现让兔良和灼华都提起了几分警觉,这个女子胆子极大,也是她在白天直面询问,能不能要求换取城主之位。
女子笑意盈盈,身上应该带了什么法器,才能看破隐身状态下的灼华和兔良。女子并不在意灼华眼中的警惕,而是指了指下方的书阁。“做个简单的交易,我引开人,你们去查资料,夜半后我会去寻你,找到的线索共享。”
灼华不动声色的将兔良往自己的怀里拢了拢,他如果没听错,这女子说的是“你们”去查资料,也就是她看破了兔良的身份。
兔良心中也微微惊讶,因为长年与冷卿呆在一起,加上清晨饮用的长生仙草凝聚的灵露,兔良周身没有妖气,只有灵气,除非开了天眼的人,否则很难堪破兔良的身份。
杏黄色衣袍女子接着说道。“你们不会是打算等守门的人换岗吧,一个多时辰了,你们见他们动过吗?而且……”女子话音一顿,带着几分兴味继续说道。“而且,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多时辰了,他们都没眨过眼睛。”
兔良和灼华听此猛地望了下去,盯着下方守门的士兵看,看了许久,发现女子说的是真的,那些士兵何止是纹丝不动,而是真的连眼睛都不眨一下,这绝对不可能是活人能做到的事!可是观他们的胸膛也有起伏,周身并无死气,这又是怎么回事?
兔良悄悄戳了戳灼华,灼华回身,看向女子。“门窗设有禁制,我需要一盏茶的时间。”
女子笑嘻嘻的应道。“没问题。”说完,转身跳下了屋脊,身影极为灵活,很快隐没在楼阁阴影之间,不知去了哪里。
灼华和兔良静静等待,片刻之后,下方一片喧哗,并且伴随兵器相撞的声音,声音并未持续太久,很快就再次安静了下来,灼华和兔良探出头去,就看到下方的书阁防守出现了空荡。
灼华带着兔良迅速跃下,缥缈身影瞬间静落在三楼的窗边,两指并拢,在窗上轻轻滑动,摸索禁制的结构,片刻之后,手中迅速掐起法诀,一个个阵法被打进木窗。
阵法结束,兔良伸出胖爪轻轻一拉,窗子无声而开。两人迅速掠进楼阁,然后轻轻关好窗子。
楼阁中整齐摆放数列书架,上面均是各种线装书籍,还有一些极为古老的龟甲和竹签文,可见这书阁中藏书历史的悠久。
因为只有一盏茶的时间,兔良和灼华分头行动,兔良在晚上出来之前特意学了几个字,例如囚龙草,北洲城,九溯,雾沼之类。
两人迅速扫荡书架上的相关书籍,二楼和一楼也没放过,不过显然书阁中的书籍分布都是有规律的,除了三楼有少量相关书籍之外再无收获。
收集完之后,灼华和兔良再次回到三楼的木窗边,兔良歪着小脑袋将自己贴在木窗上,确定外面没有动静之后,兔良推开木窗,和灼华无声无息的离开了书阁。
离开之前,灼华甚至还重新设了禁制,这禁制当然不可能和之前完全一样,但是也足以混淆视听,能蒙混一段时间。
至于之后被发现也无所谓,一是书阁中没有留下二人丝毫线索,二是明天他们就要出发去雾沼,生死都无法确定,北洲城总不至于追进雾沼之中。
灼华和兔良踩着屋檐,回了偏殿,刚刚推开门进屋,就发现屋内已经坐了一个人,正是那个杏黄色衣袍的女子,她竟然先他们一步回来了。
灼华脚步微微一顿,随后神态自然的走到桌边坐下,桃花眼笑意浅浅,一边倒茶,一边开口。“敢问姑娘怎么称呼?”
女子端起茶杯一饮而尽,笑嘻嘻的开口。“叫我阿黄就行。”
“噗!咳咳咳……”
这一次呛到的是兔良,小兔子咳的东倒西歪,显然被这个名字雷的不轻。之前在桃染村生活过一段时间,兔良还记得桃染村就有一只叫阿黄的狗。
这一阵子入世,一路走来,路过一些小村落和城市,兔良还有幸见到了好几只叫阿黄的大狗,也不知是流行的风尚还是什么原因,总之近些年来,北洲大陆似乎黄色的土狗很多,因此阿黄两个字也就逐渐普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