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法会

神话原生种 废纸桥 2768 字 8个月前

而且,这个国师脑子是被驴子踢过吗?

他即便是不提这茬,那谢蕴道也死定了。

现在,却假借先皇遗诏,如此胆大妄为,他是真不怕死,还是半点政治智慧也无?

赵恒也是满脸吃屎的表情,看着上蹿下跳的那所谓国师,心里只觉得膈应极了。

群臣在下议论纷纷,那些来参加法会的僧人道人,也都各有表情。

却听见有一人,用极为清朗的声音说道:“国师此诏,小僧不敢苟同。”

不懂和尚从人群中站了出来,身形潇洒,满脸正气。

“这个和尚···他想要坏事?”小八和陈兴和对视一眼,表情都凝重起来。他们与旁人不同,旁人只觉得此时此幕,十分荒唐。国师将先皇大丧视为儿戏,在法会之上,毫无规矩,大放厥词也就罢了。

怎么一个不知来历,不知好歹的和尚,也敢出来出风头?

对于旁人的心思,封林晩压根无心在意。

他只是要在搭建好的舞台上,完成自己的一幕大戏而已。

赵光义的死,是背景。

国师陷害忠良,是起因。

而和尚不懂,舌战国师,与国师斗法,最终救下忠良,名扬天下,就是结果,且一箭双雕。

时机特殊,乃是国丧,又因前有王继恩谋反一事,朝堂之上人人自危。故而封林晩料定,在如此局势诡异不明的情况下,真正有脑子,有智商坏事的朝臣,都会选择当泥胎木塑的人偶。

而赵恒新皇继位,需要看清楚朝堂上的每一个人,所以···他搭好的这个舞台,即便是会令其颇为难堪,却还是有忍耐的理由。

更重要的是···当如此戏剧化的一幕传入民间,他的名声就会大燥。

皇帝大丧之时,传出的善恶对决大戏,会刺激每一个人八卦属性。

那些忌讳莫深,动辄雷霆万钧,腥风血雨的真正朝争,其实反而并不适合在民间流传。

因为,不解其中深意的话,有些变化,在外人看来,当真是莫名其妙,毫无来由。一个人或者势力毫无理由的起来了,而另一个人或者势力毫无来由的便倒塌了。

反而是那种看似简单、直白的争斗,掺杂在一些历史性的大事件里,跌宕起伏的故事,更加合适百姓的口味。

简而言之,就如同老白文和小白文的区别。

更合理的设定,并不意味的,更能流传深远,深受更多人喜欢。

而是哪怕不合理、粗糙,门槛更低的设定,才能真正走向大众。

故而封林晩对这一幕大戏的基础设定也很简单,一目了然。

赵光义死了!

但是作为大宋帝国的第二任皇帝,他的死,无疑会引起整个大宋,甚至是周边国家的轩然大波。

当然,那些军事上,政治上的,乃至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斗,都与封林晩无关。

他时刻把握着对他而言的紧要矛盾,做着他的大戏准备。

他肯出手帮助谢蕴道,本就动机不纯。

这一点,谢蕴道对他的怀疑很对。

封林晩做事的目的,从来不会单一。

赵光义驾崩后,大太监王继恩与李皇后策划政变。王继恩这个老太监,当年烛光斧影之后,就是他拿着遗诏使得赵光义继承皇位,完成了阴谋篡权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如今又想故技重施,却被早有防备的赵恒与吕瑞识破,提前准备。

将王继恩一举擒下,下了大狱。

随后太子赵恒临朝主事。

着礼部挑选吉日吉时,为先皇举行国丧,同时也召唤京中佛道之士,入皇城为赵光义举行水陆法会。

当然原本大可不必如此,只是赵光义死的实在有些不太体面。

所以才需要多搞一些噱头,用来遮掩丑闻。

当然了···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封林晩暗中‘使力’,贿赂一些礼部官员,得出的结果。

表面上看,是因为他这个国师,靠山倒了,并且赵光义之死,认真追究起来,还真与他脱不了干系。

所以,想要故意借用法会一事,彰显国师威能,同时也想新皇献媚,以图继续安享荣华富贵。

赵恒明面上同意了这件事。

暗中却已经开始张罗人手,要让这个藤逊国师,在法会上大大的栽个跟头,同时以此为由,清算一批老臣。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老人不下去,新人怎么出头上位?

那些原本就冒着杀头风险,支持皇子夺嫡的人,他们为的不也正是新皇登基之后,分享胜利果实么?

至于父亲死了,哀痛不已?

嗯···!

只能说,不太可能。

倒不是天家无亲情。

但是那种父慈子孝的情况,一般出现在老皇帝和幼子之间,又或者老皇帝只有独苗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