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谦听到流言,帐下百官各有进言。有的劝陶谦将桥蕤和刘详换到广戚,让曹豹来守沛县,以防不测。有的劝陶谦派丹阳兵看护袁耀,将他作为人质让桥蕤心生顾忌。
徐州百官中自然也有类似施畏的阴谋家,只不过袁耀如今安保严密,他们没有机会下手罢了。如今见到流言传出,便趁机鼓动陶谦扣押袁耀,利用他的农业技术和冶铁技术发展徐州经济称霸天下等等。
陶谦知道对待这些流言不能当做若无其事,即使自己没当一回事,谁知道桥蕤会不会担心自己对他下手而把它当做一回事。
陶谦把徐、扬、青三州文武召集起来议事,宣布把沛县军事指挥权全权交给桥蕤,臧霸率部保护自己和袁耀撤回后方的彭城县。如果曹军再度进攻,陶谦再与臧霸返回前线参战。
如此一来,沛县只剩下两股没有利益冲突的势力:徐州势力和青州势力,双方不存在猜忌,就不会发生火拼。
而这样的安排,既表示对桥蕤的信任,又暗中对他防范。因为桥蕤两营兵马全在沛县,而在沛县周围各县都是曹豹和许耽的兵马,桥蕤就是有所图谋也无法展开手脚。
经过围城之战和追击曹兵之战,袁耀带领医工们救治了近三千名伤兵,伤兵死亡率仅百分之三、四,比过去降低了近十倍,证明了袁耀对“微生物”的分析是正确的,也很快普及了无菌处理伤口的方法。
如今医工们已经熟练掌握新的疗伤手段,袁耀留在前线也已经没有意义,所以袁耀答应跟随陶谦离开沛县。
曹操和荀彧、戏志才得知陶谦把沛县交给桥蕤,自己撤回彭城,也不禁为陶谦的处理方式击节叹赏。
陶谦能成为汉末一方诸侯,当然不是简单人物。
《三国志·陶谦传》中关于他的记载矛盾颇多:来自《魏书》部分多强调他“背道任情”,亲任“馋慝小人”,“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颇多微词;而引自《吴书》部分都强调他“性刚直,有大节”“谦在官清白,无以纠举”,无一言微词。
曹魏是陶谦的敌人,而孙吴和陶谦没有多大交集,属于中立者,谁的说法可信谁不可信,应能立判。
诸侯混战时,陶谦年过六旬,没有争霸天下的野心,很快又病逝,所以成了一个被忽略的英雄。而演义为了衬托刘备,又把他写得像个懦夫,更被后世人所轻视。
陶谦活着的时候,徐州上下团结一致,连臧霸、昌豨、孙观等泰山群寇都敬服于他麾下,徐州更是成为士人和难民避难的天堂(这与《魏书》所说的“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恰好相反)。后来刘备、吕布、曹操掌徐州,曹豹、许耽、臧霸、昌豨等人叛乱不断,后世竟然有很多人看轻陶谦。试想,如果汉末动乱时陶谦正当壮年,只怕另是一番结局了。
袁耀跟陶谦回彭城自然没什么意义,他来徐州目的是找矿,如今目的还没达到,又怕陶谦担心安危不敢给他去找矿,便借口到贾汪煤矿检查煤场建设情况。
尽管袁耀有五六百人保护,但没有刘关张的胡骑,陶谦还是不太放心袁耀外出。而臧霸手下诸将,多是泰山贼出身,比原先部将张闿更加不可靠,陶谦只好让负责自己安全的都尉章诳率二百名亲兵和陶应一起跟随保护袁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