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是什么?一个人在经历了人生当中的一些事情之后,所产生的感想和想到的道理,便可以称之为人生感悟。而人生感悟的产生,必然伴随着时间的积累,想要感悟人生,必然要有足够的人生经历。刚刚走上社会而没有什么人生经历的人,自然而然是没有什么人生感悟的,就算有长者对其诉说自己的人生感悟,想必也是难以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理的。毕竟人生感悟是一个人一生人生经历的总结,如果没有经历过人生,又何谈经验与总结呢?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年轻人新书之中对生与死的感悟,自然而然成为了疑问与讨论的重点,毕竟他才21岁,今年过完生日才能算22岁。“如此年轻的年纪,我实在无法想象是如何写出这些感悟深刻的文字的,即便是四五十岁的成年人,也未必能够这样深刻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理解,这实在是让人不得不怀疑他是否涉嫌抄袭,又或者有人代笔……”黑木瞳躺在年轻人怀里念着报纸上的内容,只是她的语气有些娇媚,念到这里的时候,胸前传来的刺激让她忍不住一阵娇喘,但却没有去阻止年轻人在自己胸前作怪的手。“还真是不能小瞧他了,不愧是老牌的政治家,一点机会都会被他抓住,让人防不胜防啊!”年轻人一只手覆盖在黑木瞳的前胸,轻轻捻动着她胸前的一点嫣红,而另一只手则从黑木瞳的双腿之间抽了出来,拿过了她手中的报纸。年轻人的手离开了自己双腿之间的地方,黑木瞳这才如泣如诉的长吟了一声,喘息了一下之后,也不去管自己已经被年轻人解开的衣襟,媚眼如丝的看着自己的男朋友,向他问道:“轻人,你现在要怎么办?还是置之不理吗?人家可是已经怀疑你是抄袭或者找人代笔了。”“比起处理这种事,难道不是应该先解决瞳你吗?”年轻人调笑了一句,吻在了黑木瞳的嘴上,两人一阵深吻之后,年轻人才恋恋不舍的放开黑木瞳的嘴唇:“不过瞳你说的也对,如果我再不反击,恐怕别人还以为石原慎太郎说中了事实呢。”看着嘴角带着自信的笑意的年轻人,黑木瞳双眸之中顿时浮现出一阵迷恋的目光,换了个姿势骑在了年轻人身上……——————————————————提到石原这个姓氏,对抗日战争有研究的或许会联想到石原莞尔,而喜欢日剧的则可能会联想到石原里美,不过这两位和石原慎太郎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石原慎太郎的父亲出身贫寒,和石原莞尔这位二战时期rb陆军中赫赫有名的战术天才并没有什么亲戚关系,不过却靠着自身的努力成为了一家著名航运公司的董事,因此石原慎太郎和他已经去世的弟弟石原裕次郎从小便过着富裕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石原慎太郎当初才能写出《太阳的季节》这种反应rb富裕阶层生活的小说。作为富家子弟,石原慎太郎更是在1977年的时候,花费了三亿日元的巨资在比邻东京的神奈川县建造了豪宅作为寓所。不得不说石原慎太郎确实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就连自己家都是他亲自设计的。因为主要都是在东京工作的关系,石原慎太郎很少有时间会回到自己位于神奈川县的家,而是住在东京的住所。不过在辞去了众议院议员职务之后,不再担任公职的石原慎太郎如今却也赋闲在家。坐在书房里看着报纸上的新闻,石原慎太郎认真的将其中重要的信息做成剪报并且摘抄下来,作为一名政治家,关心时事是其基本的职业素养。放下了和政治相关的报刊,石原慎太郎伸手拿起放在一旁的文学刊物,虽然是个政治家,但石原慎太郎并未舍弃自身作家的身份,对于这种可以有效提升自身影响力的光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是无论如何不会舍弃的。翻开一张报纸,石原慎太郎的目光顿时被头条的内容所吸引,虽然多年的政治生涯早已将其锻炼的喜怒不形于色,但这篇头条文章还是让他不由的脸色一阵阴沉。“因为生活阅历少,便不能有人生感悟?因为青年作家所写的小说充满了人生感悟,便斥之为抄袭和代写?如此教条式的思想是对青年作家创作灵感的扼杀,是在以辈分而不是以才华来论高低。如今已是平成年代,然而某些知名作家的思想依旧还停留在昭和时代,依旧幻想着所谓的皇国荣光,却不知自己早已落后于时代。身为政治家却以作家的身份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宣传政治思想,甚至连去世弟弟的名声都利用的十分成功,实在不得不让人对其作品产生怀疑,这究竟是文学作品,还是政治刊物?”年轻人的反击自然不是和风细雨,辛辣的讽刺和嘲笑处处都在针对着石原慎太郎,虽然没有写明他的名字,但话里话外都是在嘲讽石原慎太郎是个披着作家皮,利用自己死去的弟弟名声的肮脏政治家。只看到这一段文字,石原慎太郎便感到怒火上涌,只不过不为自己情绪所左右,了解对手的观点和言论,才能具备反击的条件,是石原慎太郎在多年政治生涯之中所积累下来的经验,因此无论内心多么愤怒,他却依旧忍住了怒火,看完了这篇文章。“果然不愧是大江桑的弟子,言辞尖锐。”石原慎太郎终于看完了报纸上年轻人反击的文章,甚至在看完一遍之后,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的又看了一遍,看完之后,还忍不住对年轻人发出赞叹。石原慎太郎当然知道年轻人是大江健三郎的弟子,在出手对付年轻人之前,他就早已调查过年轻人的身份背景,也正因为知道年轻人是大江健三郎的弟子,他才会以年轻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因为这样影响力才够大。放下了报纸,石原慎太郎沉吟了一番之后铺开了稿纸,思考着自己应该从何种角度来应对年轻人的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