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曹操直接以帝王诏令,派人去打袁绍的脸,诏令中痛斥:“袁绍有兵有粮却不思勤救帝,只顾与公孙瓒争雄抢夺地盘,是否对大汉有不臣之心?”

另一边,接收到曹操封官的袁术嗤笑一声,自嘲道:“我何德何能,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到现在还在惦记着要将我首服。”

他命人将任命书退回去给曹操,又将封侯的诏令收了起来,写了封信,请曹操给他儿子安排个职位。

袁术儿子已经成年,是个瘦高个,没能遗传自父亲的骄纵怪癖,倒是性子有些沉闷,曹操接到信时,高兴极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袁术向他低头了!

与妻妾众多的袁绍不同,袁术就一个正室两个妾侍,只有那么一个儿子,他唯一的后代交到了曹操这里,可不就是低头的表现?

因将大将军虚衔给了袁绍,曹操自己则成了车骑将军,总领朝政以后,他天天忙着收拢势力,收服人心,除此以外,他还要将这残破不缺的朝堂给修补完整。

位于东郡的谋士们纷纷行动,进行着迁徙事宜,曹操在许昌这座城池之中建了一道新的府邸,派人去接自己的家人前来许昌安置。

为了威慑帝王旧臣,曹操将原先的司空张喜罢免,又逼着不满于他的太尉杨彪被迫辞官,自己则领了司空的官职,将尚书令的内政职权给了他的左膀右臂荀彧。

如此种种,待朝堂上有了形,他开始广收人才,屯田屯兵,国无律法典章,那边找人编着新的典章,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甚至于天下民吏、诸侯,都成了他该管的范围。

不听话的要敲打,实力强盛的不能轻易得罪,如此种种,不管走到哪里,紧缺人才使唤的曹操几乎将自己忙活成了风火轮,更是足足有三个月没有回家了。

曹家迁徙到达许昌时,是曹昂亲自带兵去护送的,他听闻祖父说二弟一个劲地缠着要见阿瞒,只能无奈劝说:“父亲迎回了陛下,正是公务繁忙的时候,二弟不如再等几天,等他有空了就会回来了。还有,你该叫父亲,再不济也该叫一声爹,怎么能直呼父亲小名呢?”

曹宏闻言呆了呆,喃喃问道:“迎回陛下?哪个陛下?”

曹昂不由失笑:“还能是哪一个陛下,当然是当今天子,汉室帝王啊!许昌日后将成为新的都城,今年粮草不足,日子难免清贫困苦,待撑到明年秋收,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曹宏恍然大悟:原来是我那不成器的儿子。

他歪头想了想,一时想不起来自己儿子叫什么名字了,反正也不是重要事,很快就将他忘在了脑后。

曹操忙碌了半年,这才有空回家一趟,去看看新家成了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