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三章 不过就是一个字“贱!”

崇祯七年 竹下梨 1674 字 8个月前

而且这还不算完——崇祯皇帝又要追缴拖欠的赋税。

拖欠赋税在大明朝几乎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有的是因为灾年,朝廷减免,有的则是因为当地民风彪悍,因此强拖着不给。崇祯皇帝即位之后,仔细一查,立刻大怒,下令追缴这些刁民拖欠的税赋。陕西又撞在了枪口上,其实刁民确实有,但是不是陕西这些老实巴交的农民——小冰河时代已经在大明朝持续了差不多五十年,陕西经常是大旱天灾,朝廷也经常减免赋税。

反倒是富庶之地的松江府,这样一个风调雨顺,土地肥美,河流纵横,粮食亩产量亦是远胜西北苦寒之地的富盛之地,却是硬拖了三十年的赋税不给。每年欠税上百万,而朝廷每次欲要查办此事,都是受到极大的阻碍——朝中不知道多少文臣都出身于斯,本乡本土的,哪里查的下去?

每每万历帝要彻查此事,文臣雪花儿一般的奏章就上去了,对万历皇帝破口大骂,说他与民争利,不体恤百姓……

同时另外一个极辛辣的讽刺则是——到了清朝,康熙小辫子统治年间,苏松常外加镇江四地又一次欠税,欠税的人中仅仅是当地有名望的士绅就足有一万三千五百一十七人!

鞑子皇帝可不像是朱家皇帝这般好说话,对待文人也不是那么优容,康小辫子下狠手整治,朱国治亲自执行,以“抗粮”的罪名,一律逮捕。其中严重的三千人交刑部论处,开除公职、革去功名和流放了上万名读书人。

大明朝从永乐帝后,二百多年,一共才流放了多少读书人?

当时探花,授翰林院编修的叶方霭,被查处欠税一厘银,也就是一文钱,照样给革了功名。太常寺官儿张讱庵欠税一厘被贬职,翰林秦松龄因欠粮值银三分被革职。

面对这等雷霆手段,满朝文臣,多少出身苏松常镇的?一个屁都不敢放!

敢放屁?直接宰了你!

可见大明朝所谓的文人风骨,也就那么回事儿而已!

不过就是一个字——贱!

大明朝的文官儿在异族的屠刀下也会害怕,也会谄媚,也会背国卖祖,也会夹着尾巴老老实实的当一个狗奴才,不过这会儿他们整治老百姓还是法子多多的。

在山西和陕西,各地官员普遍采用对欠税农民三天一打的方法来催逼税款,很快就出现了一个奇观——衙门口长队排出去老远,都是等着打板子的。更因此衍生出一个职业——替人挨板子。

这等神奇的事情,在大明朝这个神奇的朝代,在这尤为神奇的崇祯年,也就不算什么了。

说起来也确实是荒谬,农民种地一年,打下来的粮食甚至还不够缴纳赋税的,不但不够,而且还差了老远,因此许多地方的农民不得不想尽法子。今年卖儿卖女,明年卖老婆,后年卖地,到了第四年,再也没什么可卖的,便被捉去官府打板子。许多人给生生打死,有些侥幸没死的,一咬牙,狠狠心,想想反正左右都是个死,于是便揭竿而起!

明末反贼,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郝摇旗等人,多半出自陕地,不是没有道理的。

现在陕西一亩地差不多能收到二两的田赋,而山西还好一些,但是一亩地也要一两八钱左右。

在这个年代,便是蓑衣渡这一亩上好的水浇地,打下的粮食就算是全部变卖也不过是一两五钱到二两之间而已,赶上灾年,根本就不够交税的——而且还得养活一家老小吧?至于减免赋税?崇祯朝已经没有减免赋税这个说法儿了,至于赈济,更是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