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王通压低声音道:“许是不服水土的原因,在别的地儿高产,却未必适合咱们。据老人儿们说,万历年的时候,还曾经在山西推广过番薯,可惜产量极低,官府又是强行摊派,百姓损失惨重,几乎酿成民变。”
在董策左手边搬了张桌子坐在后面充当会议记录的书吏白忠旗也插口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董策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
他这会儿也想到了
他只知道红薯产量极高,养活了天下百姓无数,但是却忽略了两点——品种和水土。
应该是此时传到中国的红薯品种还比较原始低级,没有像是后世那般不断的杂交育种最终得到产量极高的品种——但是这绝对不是主要原因,红薯的底子摆在这里,产量再低能有多低?
关键还是水土条件,红薯有三大特性:第一,喜暖怕冷,低温对甘薯生长害处极大,温度越高,则生长速度越快,当然,过高也不好。第二,喜湿,需水量极大。甘薯地上部和地下部产量都很高,茎叶繁茂,根系发达,生长迅速,蒸腾作用强,所以甘薯一生的需水量较大。第三,喜光喜温,属不耐阴的作物。光照越足,对增产越有利。
而偏偏现在大明朝的北方地区,这三点一点都不具备!
温度偏低,年余不雨,太阳半死不活。
又冷又干有没有光照,在这等环境下能够高产才怪了,没烂到地里就算是不错!
“这该死的小冰河时代!”董策心里狠狠的骂了一句。
他决定暂时把红薯这事儿给放下,但是等明年温度升高之后,红薯是一定要种植的,反正靠着两条河,至少灌溉是能够保证。
“玉米呢?”
董策又问,这会儿玉米也已经传入中国了,而且经过了几十年的培育。
回答依旧是让董策极为的失望,这时候玉米的产量还不如小麦,而且玉米也是喜湿喜热的作物。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只有种小麦,而且现在还赶得上农时,明年入夏之前能够看的见成效的唯一作物,就是小麦了。若不然的话,到了明年,粮食吃完,地里的粮食又下不来,大伙儿全都得饿肚子。
小麦的产量董策是知道的,上好的水浇地也不过是一亩地一石左右而已,而且靠左的时候居多。
根据这几个老农以及王通王羽等人的估计,有了黑土地,再有好的灌溉条件,亩产应该能够达到一石两斗左右,但是应该不会超过二百三十斤。
“有什么法子能提高产量么?”董策问道。
“无非就是多上肥,勤除草,勤松土,勤浇水而已……”王通摇摇头:“想提高产量,很难。”
几个人也都这般说,董策也就死心了。这会儿没有工业化肥,靠着那点儿人粪和牲口粪,怎么肥田?
董策摆摆手让那几个百姓退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