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二 贩卖私盐如何?

崇祯七年 竹下梨 1698 字 8个月前

“诶,对了,怎么把这茬儿给忘了?”董策忽的一拍脑袋,想起一件事儿来。

他在晋北,距离大海千里之遥,而且现在磐石堡所有事儿都落在他身上,根本就走不开,暂时那两项,他是根本都插不上手的,只是未必就没有别的路子。

海盐够不着,池盐可就不一定了。

董策想起数月前和黄季的那一番对话了,董策杀了孙如虎之后,黄季便逃亡了外地。日子过得很是辛苦,身上也没钱,又怕被当成逃兵抓回去啥杀头,便昼伏夜出,一路小心翼翼的蹭到了朔州方才安顿下来。他手上是有很硬的功夫的,毕竟是当了这么多年精锐边军了,于是在朔州便寻了个家丁护院的差事。

他那主家,便正是个私盐贩子。

山西并不靠海,便是离着最近的辽海也就是后世的渤海,差不多也得有个几百里远,但是这并不妨碍晋商成为大明朝最煊赫,势力最大,实力最强的盐商之一。

食盐历来是国家专卖的,从桓宽《盐铁论》开始,由于食盐利润非常大,国家严格控制盐业生产和盐业交易,只是到明朝这种现象便改变了。

蒙元被驱逐到塞外之后,却是不安分,一旦遇到水、旱、蝗灾,往往便会南下,为祸甚烈。当初太祖洪武帝,成祖永乐帝之时,大明朝正是巅峰,兵威浩荡,军事实力傲啸天下,打的蒙元狼奔豕突,那会儿自然是没什么问题。但是自从当年英宗率五十万京营精锐御驾亲征结果兵败土木堡之后,双方的攻守局势便开始扭转。

大明朝花费巨资,重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设立九大边镇,屯边军近百万之数。

接近百万大军,以及这些大军的军属加起来,可就是数百万了,这些人的吃饭问题,便是很不好解决。军需粮秣消费量巨大,仅靠朝廷财政经费支出,久而久之财力损耗巨大。朝廷便号召商人运送粮食到边关去,政府给商人以好处,如果你运来粮食,就开给你盐引也就是贩卖食盐的凭证。这便是开中法,开中法早在洪武四年便已经实行,这也是最典型的朱元璋式的政策——看似绝妙,实则无法长久,时日一长,便会从善政变成大大的恶政。

按照开中法运粮食的商人大军中,自然少不得晋商,而晋商发给盐引之后,最早划给他们支盐的所在,乃是河东。而此时,食盐的销售范围,哪里的盐销往哪里,哪里的商人能去哪儿支盐,能把盐销往何方,都是朝廷划定了的。河东盐行销范围主要是晋南地区、陕西南部、河南北部等一百二十多个州县,在这些地界儿,食盐的销售价格朝廷不管。因此其利润空间非常大,晋商抓住政策变化这一契机,纷纷北上南下,由此大发利市,迅速的积累了巨额财富,地方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运城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此处古名潞村,后来那海德俊将盐运使署移到了潞村,起名凤凰城,至明清时期,由于盐运使署设置在凤凰城,便改名为运城。运城因盐得名,因盐勃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