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八 不比不知道

崇祯七年 竹下梨 1664 字 8个月前

至于那些步卒,则是不提也罢,一个个穿着破旧的大红胖袄,拿着细细的长矛,无精打采的,而且也比较瘦弱,看上去战斗力也就是比一般的边军强点儿有限。

在董策观察白添福所部情况的时候,白添福也是暗自观察董策的家丁,仔细看下去,顿时是暗暗心惊。

对方的这四十个家丁,全都穿着棉甲,戴着明盔,马鞍旁边挂着椰瓢和双插,而在他们的腰间皮带上则是挂着一种形制古怪的腰刀。这种腰刀白添福之前没见过,看刀鞘的话似乎要比寻常的腰刀窄一些,长度则是差不多的,刀鞘的头尾两端都是包铜的,看上去很是漂亮,有种内蕴的奢华。

这些骑兵虽然是坐在马上,却是一个个腰杆儿挺得笔直,眼神锐利,抿着嘴,神色严肃。白添福这边家丁都过去跟他们嘻嘻哈哈的说话招呼,他们却是少有开口的。

白添福也是经过沙场的厮杀汉,如何看不出来,这些家丁绝对都是手底下沾染过不少人命,强悍凶横之辈?看起来,似乎比自己的还要强了一些。虽说这一点让白添福有些难以接受,但他还是不得不承认。这也让他心里很是震惊,这董策带着他们去杀了多少人,怎地养出这么一群凶猛的家丁来?自己这些家丁少说都跟了自己三四年了,多的七八年也有了,可是董策才当上守备多久?

这些家丁能跟着他超过一年?

他的眼睛在这些家丁手中那长长的骑兵长矛上头停留的时间格外的长。这种骑兵长矛足有一丈五尺长,比白添福手下使用的长矛要长出接近一倍去。而直径大约在一寸左右,看样子,使用的乃是上等的小槐木杆儿制成的,外表呈现出一种很有质感的浅栗褐色。

矛杆上面的木纹细腻笔直均匀,代表了矛杆的坚实程度不会很差,作为边关将领,对武器自然熟悉,白添福知道这种木头。不算重,比较硬脆,韧性较差。但是性耐腐、宜劈裂、稳定性好。

而在矛杆的尽头,则是安装着一个足有三尺多长的矛头。

矛头呈现出一种三棱形,前面是足有二尺长的矛头,后面则是一尺长的铁套管。矛头尖锐无比,呈现出一种淡淡的灰褐色,并未打磨的雪亮,但是惟其如此,更是露出一股子阴冷的杀气。在矛头和铁套管中间的部位,只一个大约直径一寸半的坛子形铜箍,在铜箍的下方,则是向着旁边斜斜的伸出去的类似于宝剑护手的东西。白添福猜测,这理当是为了防止长矛刺进去太深拔不出来的。

矛头的根部和坛子形铜箍上面,不再是浅褐色,而是一种颜色很深重的红褐色,白添福知道这是怎么形成的——这是鲜血干涸之后沉淀的颜色。

他看了不由得生出一丝寒意,这几年来他手底下人的也没怎么打过仗杀过人,但是显然董策手下的家丁绝非如此。

这是典型的破甲矛头。

当然,白添福是绝对不会知道,董策对明朝常见的破甲矛头进行了一定的改造,使得整体形状就像是后世大名鼎鼎的三棱军刺的加长版和加大版一样。

但是这绝对不妨碍白添福估算出它们的强横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