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三 钱粮

崇祯七年 竹下梨 1668 字 8个月前

这一次领三个月的,也就是将近三千两白银外加四百五十石粮食,有了这比进项的话,磐石堡的日子会好过很多。当然,这只是理论上而已,实际上能拿到多少,就要看自己本事了。而董策在这方面,向来是不落人后。

再加上现在手里有刘若宰批得条子,因此也就更容易了一些。

而且,这一次过去,他的目的可不是那么简单。

上一次,董策是不认识武库在哪儿的,而且人头也不熟,便是找了纪长风,然后纪长风派了一个姓高的书办跟他一起去的。饶是如此,那赵满仓赵大使也是颇为不给面子,还跟高书办呛了起来,若不是董策识趣儿,及时的递上了银子,怕是那一次的差事就不那么好办了。

赵满仓虽然只是个区区九品官儿而已,是整个大明朝的官僚体系中最低的一个层次,不过人家虽然官儿小品级低,但这实权可是极大。而且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你若是不给好处,就甭想领到武器银子。

命门儿在别人手里头攥着,由不得你不服气。

董策先去了纪长风那里。

这一次更主要的目的是提粮食,提银子,而恰好,这两种最为重要的物资都要过纪长风的手——他名为粮草通判,其实更准确的说来,应该是钱粮通判。

整个冀北道的粮食和银子,都管在他的手中,此中实权,简直是堪称恐怖。整个冀北道的所有武将,便是北东路参将黄琬这个在整个大同镇的武官序列中地位仅次于大同镇总兵副总兵的正三品武将,想要拿到军饷和粮食,除了要刘若宰的首肯之外,也要看纪长风的脸色。

钱粮通判一职,倒也并非是刘若宰的首创。

初设于宋朝的通判是乃是一州之副长官,是为了防止地方权力过大而设立。通判与州知共同处理政事,其职责为:“凡兵民、钱粮、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知州共同签字……”

也就是说,通判管钱粮,本就是正管。

正统八年,宁夏中卫守备改设为西路左参将分守。天顺三年二月,又以宁夏镇副总兵协守。中卫城置副将协署。而且万历三十年的闰二月,在宁夏中卫,增设宁夏西路道钱粮通判。又在三十二年十一月,又改设为同知。

这钱粮通判,在某些地方是存在的,虽然并不多。

作为冀北兵备道手下的粮草通判,按理说纪长风是应该在兵备道府中办公的,但是问题是,兵备道衙门并不大,而刘若宰又没有扩建的意思。偏偏他又是喜欢清静的性子,因此本来应该在兵备道衙门里头办公的那些下面的辅助部门,只好都搬了出去。

所幸周边的空房子还不少,倒是并无捉襟见肘之感。

兵备道这个职位,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并非是常设的,通常是以该省的提刑按察使司佥事兼任,在某一段时间去巡视某些军事要害地区。但是到了后来,就成了某些边境及要害军事区常设的一级行政及军事管理部门,介乎于下面的各军堡和上头的一镇巡抚之间。就好像是巡抚这个职位其实一开始的时候都是中枢的都察院中高级别的御史肩负皇命去巡查地方一样,但是后来就成了一级封疆大吏。

正因为兵备道这个职位是巡视改成常设的,因此期间也有诸多不完善之处,比如说兵备道下面的这些随员下属以及办事机构,就不像是地方上的府县下面有县丞典史主薄六房那般,有着明确的规定,而是相当随意。而兵备道对于这些人的任免,有着极大的话语权。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按照他的意思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