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部有烙印阉牛皮,五十二斤以上。
轻量无烙印母牛皮,二十八到四十八斤。
重量无烙印母牛皮,四十八斤以上。
打烙印的母牛皮,二十八斤以上。)
事实上,一整张牛皮的话,足够蒙制十面挨牌。
由于要增加的主要是盾牌外部的防御力,所以只需要蒙外面那一面儿,内里则是不用的。
关于明朝的一尺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三十二厘米,这个是最精确的,根据保存下来的嘉靖牙尺获得。另外一个说法则是三十一点一厘米,两者倒是差之不多。无论是哪个说法,挨牌的长度大约是在一百五十五点五厘米到一百六十厘米之间,便算作是一百五十八厘米。而由于其形态为上窄下宽的等腰梯形,则取其中部的宽度为一尺半,也就是四十八厘米。则整个盾牌的面积大约在零点七五平方米左右。
而一张宽度为两米,长度为两米六,厚度为一点五厘米,标准单位在五十英尺也就是五十平方英尺以上的牛皮,重量在一百零六斤左右。折合下来,这一面盾牌上面的蒙皮,重量便在十五斤左右。
十五斤重的蒙皮,再加上本身重量在十三斤左右的木牌本身,不到三十斤,这个重量倒是还在可以承受范围之内、
(之前说过挨牌的重量为十三斤,为误写,没考虑蒙皮的重量。说实话,如果不查资料,我也会和很多人一样,忽略掉这一点。)
增加了这么一层足有半寸厚度的蒙皮,盾牌的防御力顿时便是提升了一个档次,要知道历史上许多盾牌其实便是皮盾,而木料为里,外面蒙皮的盾牌更是不少,这种皮盾的防御力并不相识它的名字听起来那么弱。
当然,蒙上这一层牛皮不但重量增加,花费也不小,因此蒙皮的盾牌只是少数,大部分都没有。有的是在外侧的木料上用漆画了各种图案,比如说最常见的便是一个狰狞的额头生着王字,头上生出双角的鬼头的图案。更有甚者,为数不少的甚至直接露着那一层木头,表面什么都没有。
不过钱一川和王鼎柱手中的挨牌都是齐活的蒙皮木盾。
这挨牌又高又宽,高度达到了一米六左右,足以把一个壮年汉子整个给遮挡住。这个时代成年男子的身高比后世要矮一些,大约也就是一米六左右——哪怕是如此,也比同时代的欧洲要高,而在此时的扶桑,一米六绝对是高的——超过一米七,就已经算是魁梧的体型了。
钱一川和王鼎柱两人把挨牌往地上一拄,挨牌已经足够把脑袋以下的部位都给防护住了。在挨牌后面有固定的绳索当把手,他们抓牢了把手,把左肩顶在盾牌后面,而右手则是铿锵一声,拔出了腰刀。
长三尺二寸,柄长三寸,重一斤十两,也就是后世的两斤。
这是他们除了挨牌之外的常规配备。
雪亮的刀光在清晨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