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也杀了几个人,但跟这件事情的严重性相比,根本是不值一提,无关紧要!
尤其值得玩味儿的一点是,被杀的人里头,一个读书人都没有。死的都是谁?地痞流氓,还有就是平民老百姓。
上面这些说辞,关于这件事儿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的一清二楚,看似是毫无破绽,但实则,却是少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内因。
为何是董家,而不是别的家?
说句实在话,在这个时代,这些享有种种特权的官宦人家,哪个不是横行霸道?就算是老子清廉谦和,他的子孙也未必如他一般,就算是他自己不庇护,地方上的官员自然也会很给面子,就算出了什么事儿,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固然是董其昌做的太狠辣不地道,但要说背后没人指使,那是怎么都不可能的。
这一点,明史里头说的还是比较中肯的。
“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
也就是说,董其昌当湖广学政的时候,人家跟他打招呼了估计是请托他办事儿,结果他没理会,于是便得罪了另外一个高门豪族。这家估计也是极有势力的,便唆使一些处于底层而且不得志的对熟人到董其昌的门前煽动鼓噪,借事寻衅,最后这些读书人,以及被他们煽动的老百姓就伙同烧毁了董其昌的的屋宅。
动手的是老百姓,被煽动起来的也是老百姓,最后死的还是老百姓。
到底是谁煽动的?一目了然。
几乎是一夜之间贴满了全城的告示,除了那些读书人联合本地的士绅之外,谁能做到如此高的效率,能如此迅捷的做成这件事?
那些内容夸张的,极具煽动性的榜文,还能出自谁人之手?国朝百姓素来组织性很一般,谁能鼓动这么多的百姓,让他们近乎于疯狂不计后果的冲击董府?只有乡绅加上读书人。无论是在大明朝的哪个省,哪个府,哪个州,哪个县,掌握了话语权,说话最被人人们信服,当成权威的,只有乡绅和读书人。甚至就连在村子里,读书人通常威望也是最高的。
[]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