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是,奴才醒的!”
曹化淳赶紧应道。
崇祯皇帝让他去办这个差事,一是对他的信任,二来则是,也为了给他送一份人情。毕竟他曹化淳去做这件事也做得,别的太监也做得。而甭管谁去,那些被赏赐的嫔妃及皇子公主,都会对来传旨的人增一份感激。
崇祯皇帝把奏章丢给他:“来,你先瞧瞧。等看完了,便下去等着,等阁臣们都上值之后,你就把他们都招来。”
“是!”曹化淳应道。
他接过刘若宰等人具名的奏章,拿在手中细细看了一遍。
明朝宫中不学无术的太监有,但是能身居高位的大太监,尤其是司礼监里的大太监,不说是饱读诗书,至少也得文墨精通,不然是没法子胜任的。因为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跟书山文海打交道。
比如说司礼监里头那些掌权的大太监,每日要批阅许多奏章,有的文官儿,写奏章就爱用一些生僻的字眼儿典故,引经据典,若是读书少点儿,都看不懂他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一般来说,但凡是能在司礼监里头有一定地位的,学问大致都不差,多半都是在太监学堂读过书的。
曹化淳身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每日里看的奏章只怕比内阁首辅和皇帝都要多一些,学问是极好的。
除开开头和结尾那些歌功颂德的话之外,奏章大致分为四各部分,第一部分,是讲述了事情的整个过程。第二部分,是为参与这个事情的人请功。第三部分,则是写了察哈尔部提出来的条件。第四部分,则是询问察哈尔部要来朝觐这件事该当如何处置,如何安排。
其中第三部分,还有一些请罪的话,因为他没有请示朝廷和皇帝,便答应了一些条件。
刘若宰对崇祯皇帝的性子还是很了解的,虽然他来的时候,就已经被赋予了一定的专断之权,也就是说,有一些条件,他是可以做主答应的。而察哈尔部提出来的这些条件都不算太过分,答应了也没什么。但他知道,如果他没有写上这些请罪的话,那么说不定就会引起皇帝的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