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宰道:“京中确实是有消息传出来了,皇上与内阁商议的时候,已经定下了,本官即将升为礼部左侍郎。等到这一次本官带着察哈尔部的众贵人去往京城,便不跟着他们回来了,直接留在京里接受任命,而后再去冀北道一趟,把事情交接一下,就长住京城了。”
董策耸然动容:“大人,这是好事,大好事呀!”
刘若宰从一个正五品的冀北兵备道,山西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佥事,一跃而升为礼部左侍郎,从正五品跨越到正三品,这样连升三级的事情,在国朝可是极为罕见的。大明朝的文官体制已经绵延了二百多年,到了崇祯年间,已经是极为的稳固完善。体系庞大,上下有别,等级森严!在这个庞大的文官体系中,绝大部分人的升迁都只能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往上走。连升数级的事情,已经是非常罕见了。
而刘若宰此次连升三级,足见皇帝之信任器重。
但董策话一出口,便明白了刘若宰今日为何会有这般感慨,又为何会是这样的神色。礼部左侍郎官位虽高,但只怕并不是刘若宰想要的。
刘若宰苦笑道:“你也看出来了是吧?是啊,礼部左侍郎啊这可是,堂堂正三品!照理说能够一跃而到这个位置,本官已该知足,但只可惜本官并不想入朝,本官还想留在宣大,还想跟察哈尔部接触,还想把这个事做的不出一丝纰漏,尽善尽美!”
“其实本官最希望坐上去的一个位子,便是大同巡抚或是宣府巡抚,而不是入朝当个什么劳什子的礼部左侍郎。”
他叹了口气:“只可惜呀,天不遂人愿!”
消息是京城里的吏部尚书谢升传出来的,朝廷有朝廷的驿路系统,而京中的这些大员们,也各自都有自己的一些手段来联络境外的同僚,他们自己的这套体系,论起速度来,可能也就是比朝廷的加急快报慢上一点儿而已。
由于陕西和甘肃东南的闯贼变乱,导致交通道路被堵塞,所以朝廷的加急快报来的就慢了一些。而谢升派来的人,只比朝廷的快报慢了四天就抵达了肃州卫。只是他们到了肃州卫之后,却是扑了个空,刘若宰已经带人来到大草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