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比起这些察哈尔部的族民们来说,还是董策自家的家丁更信得过,指挥起来也更顺当。董策如此做,不是为了分化,而是为了同化——由一个家丁带着几个察哈尔部族民,教他们说汉话,教他们行军打仗时候的注意事项,甚至在扎营休息乃是行军的过程中,作为教官操练他们。
慢慢的,就糅合成一个整体,淡化了族群的差异,他们不会在意自己是蒙古人还是汉人,只会看重自己的一个身份:董大人的手下。
此时,董策面前的这三百名察哈尔部的精锐,已经跟他们刚离开甘肃大草滩的时候截然不同。这一路上,董策并没有闲着,在路上的时候,他时时刻刻都在操练这些之前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察哈尔部族民。
如果说之前他们给人的感觉是个寻常百姓的话,那么现在便是有了些精兵强将的意思了。
之前的他们,虽然控马技术娴熟,但一看就知道是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便是控马技术再好也不过是寻常百姓而已。而现在,他们给人的感觉则是一支真正的骑兵精锐。
这样一支兵强甲坚,军容森严的队伍,很容易就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威慑力。所以,在董策这支队伍周围百步之内都没有流民的存在。远远的瞧见他们,流民们都是让开道。
不过这会儿董策等人想要再往前走却也是真难了,层层叠叠的这一大片流民把前路给堵得严严实实的,他们这么大一支想过去,人家就算想让路都没地方可以给他们让。
那一队斥候中汉话最好的自然是董策原来的家丁,他报告道:“大人,属下等人方才去宁州城下联络了,结果城上守军说不让咱们进,说生怕一旦开了城门,流民们也都涌进去。”
董策听了,不由得一阵默然。
一旦在城池附近发现大股流民,立刻关闭城门,不准流民进入,这是这个时代,大明朝的官员们处理流民问题时候惯用的手段。不光是对待战争产生的流民如此,便是太平盛世,对待那些因为泸泸水灾旱灾蝗灾失去家园,流离失所的灾民们,不少官员也是这般处置。
大门紧闭,谁也不准进来,管你在外面是死是活,反正别让我瞧见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