讪,狡辩道:“可惜我原想着以启用子婴做幌子,激怒项藉,叫他犯错,眼下却不成了。”
张良皱了皱眉,不认同道
:“项羽军盛势大,以将军之力,绝非楚军对手,贸然激怒于他,恐会惹来灭顶之灾。”
莫说项羽此时足有四十万士
气高涨的楚军,刘邦仅有十万,单是主将运筹帷幄、冲锋陷阵的本事,就无法比肩。
刘邦面上点头,却偷偷撇了撇嘴
,对此不以为然。
直到三日之后,项伯连夜来访张良,告知项羽盛怒之下欲要出兵伐汉时,他才惊慌失措,知晓大难
临头,攥着张良手连连问“为之奈何”了。
尽管对刘邦不听劝告、过早暴露真实野心、利令智昏的莽撞感到无奈又失
望,但张良此时见他愿意及时悔改,还是心下稍安。
既有这个主动送上门来的糊涂虫项伯,他便放手以‘义’相压,
加上刘邦放下身架,厚脸皮极力配合,总算齐心协力,暂把这杀身之祸给暂时蒙混过去。
为能更有效地取信于项伯,
也为了揪出那个告密的内奸,刘邦灵机一动,将嬴子婴浸透血的袍服交予项伯,口中道:“……至于立嬴子婴为国相之事
,实乃奸人信口雌黄!秦与将军一族有血海深仇,我岂会予以重用?早命人将他首级斩了,尸身尚存于棺椁之中未曾下葬
,可随时鉴看。”
不然倘若项羽要求看一眼嬴子婴的尸身,他们却只交得出一具已然发臭的无头尸,而拿不出头颅来
,定要令其生疑。
只有利用项羽那股子自认无人胆敢愚弄于他的心高气傲,来试图蒙混过关了。
张良在旁看着,
隐约感到不安,却未来得及阻止刘邦递出这件在他眼里犹如双刃剑的血衣,只得淡淡微笑。
应无碍罢……
张良暗
忖,毕竟这三日间,观楚军反应,项羽仍是焦躁不安,日日派使者来谴责怒骂刘邦,回回提及诛子婴之事。
倘若刺客
是楚军中人,那作为指使者的项羽,应正为先祖报仇雪恨而大感快意、甚至羞辱刘邦军中看似严密、实则疏散的守备才对
。
实在是既无必要、也不似有那城府会在此事上揣着明白装糊涂。
既非自楚军手笔,那样凌厉娴熟的身手,恐怕
真是哪位深居浅出的隐士高人,来秦宫专程手刃仇人的罢。
“既是误会一场,愚兄定为贤弟向项将军澄清。”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