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三 炒作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知道不?这书是模仿水浒.传的,不适合你们这些小孩子看。”

“那我哥在广州不是可以天天看么?”

“嗯,等你长到和你哥一样大的时候,就行了。”

阿德不动声色设下了一个小小的语言陷阱,刚刚.十三岁的小孩子当然听不出来,仍然兴高采烈。

张小江和被送到广州担任情报员的另一个孩.子张大江并非兄弟,他们两人都是孤儿,在被穿越众收养后,由于聪明伶俐而被张安江老师选中,成为他的学生,传授无线电收发报技能。张老师待人真诚,与他们之间名为师徒,却几乎情同父子,所以两个孩子都坚持要跟老师姓,连名字都改的和老师近似。

自从送了一部.无线电发报机和一名收发报员到广州之后,与那边的联络一下子顺畅起来。本来程老管家虽然经验丰富,也识得几个字,但毕竟文化程度有限。在琼州时形势简单尚可应付,到了广州城那种大地方,各种信息繁杂多变,老头儿听到的虽多,能够记述和表达出来的却有限。再加上原本联络手段是靠写信,若写了厚厚一叠字纸就会增大被发现的危险,这情报传输就很麻烦。

不过等有了无线电收发报机之后,那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每天一个小时的固定联络时间非常充裕,老头儿可以很从容的坐在电报机前,口述自己今天听到的各类消息,然后让发报员直接传送过来。

快要满十五岁的张大江本就是诸多收养学童中最为聪明的一个,当初教他技能的可不仅仅是张安江一人——就是在前往广州的路上,北纬也传授了他不少东西。经过几次联络,这孩子很快就掌握了简单的分析和判断,能够从老头儿打听到的众多模糊线索中整理出一些更加有用的资料,提供给这边参考。

而在最近,广州情报站又得到了一项更加重要的任务——他们被要求每天接收一部分长篇连载的文字作品,然后通过不接触的间接渠道,将其传播到本地的评书艺人手中,最终目的则是让它在两广,福建一带的市井之间流传开来。

…………

“‘起点计划’已经初步取得了进展,据多条线索证实:广州府的茶馆里面已经有不少说书先生在讲述《海上梁山传》的段子了,并且正在向附近几个州府传播。”

在和临高总部那边通电话时,作为该项宣传计划的发起人,赵立德对于他亲自制定的这项“起点计划”相当满意。老解他们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成绩固然骄人,但要把这些事迹转化为有利的舆论导向,宣传战线上的工作必不可少。

对于他组织起来的写作班子,阿德在电话里大加褒奖:

“……跟郭逸,陈涛他们打个招呼:他们干得很好,我要向委员会为他们请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