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六 军议(中)

一番话说下来,会议室里大多数人都在窃笑不已——解席讲的一点不错,这边的很多单位都秉承“大企业小社会”习惯,关起门来自成体系。单位里面小而全,什么部门都有,其中对保卫处的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因为这个穿越众团体从一开始组织就很松散,委员会根本无权阻止各单位武装自己,于是借着武器制造部门近在眼前的优势,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当有一批新枪出来时就通过各种关系雁过拔毛,到现在就连医院这等阴盛阳衰的场所,其枪库里都有四五支崭新的琼海步枪摆放着……更不用说农业,机械,矿山等人口大户。

说起来这也是某种戒备心理,这群现代人对于政府和军队的,以及来自其他人的威胁始终抱有戒心——哪怕委员会和军事组都是他们自己推选出来的。虽然不象美国人那样主张人人持枪以防暴,以生产部门为单位的各个小集团也都各自保有武力,这样今后万一遭受到“政府”或者其它小团体的不公正待遇,对方好歹也要考虑考虑代价。

当然了,这种自行武装不可能无限增长,毕竟他们还是一个大集体。在委员会和军事组的调节之下,各单位经过漫长和艰辛谈判后,终于就保有武器数量和质量等问题达成一份协议,有人戏言这是海南岛版本的“华盛顿《限制海军军备力量条约》”,虽说是玩笑口吻,但也确有几分相似之处。

无论这种制度优缺点如何,至少在当前,它有一个好处是很明显的——各生产部门都完全有自保之力,而不必依赖军事组。这样一来参谋组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就要轻松许多,所有正规军都是机动野战力量,不用担心被定死在某处。

解席把话说得这么明白,就没人再好意思说老窝空虚之类的话了。但只过了片刻,又有一个小伙子陈添举手,他是属于二营王海阳手下的连长,不过这次也被抽调,即将随同出征。

“解大哥,庞参谋,有件事情我想问问明白——咱们这次调往山东,打完仗之后是还要回来,还是以后一直待在那儿了?”

“将来三营计划是驻守山东的,不过二营和一营的抽调部队都会归建。包括火箭炮连队和侦察大队也将调回——扫平登州叛军后,山东那边就属于腹地了,要解决的大都是经济和民生问题,只要不跟明朝闹翻就不需要留太多兵。当然如果你想要留下也没问题,换换人就是。”

这次是唐健主动插话:

“而且在从山东得到人力资源补充之后,部队肯定是要扩编的。到时候会尽量用在大陆上有实战经验的士兵担任士官去带新兵。一营二营的抽调人员将来都会作为扩编骨干,所以你们在山东要尽量多积攒一些经验,准备好承担更加重大的责任。”

“大明朝会这么好说话?让我们在山东优哉游哉占一块地盘而不来攻打?”

下面又有人提出异议,这边庞雨和敖萨扬互相看看,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