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十八郎忘了哭,他年纪虽小,可因为早慧,颇知道些事理,输给那徒有其表的蔺家小子固然不忿,可也知道这么做不合规矩。
他连哭了忘了,脸上还挂着泪,怔怔地对张二郎:“二叔,这……不妥当罢?”
张二郎一哂:“你别担心,二叔只是去找袁参军问问详情,只要那卷子判得公平,我们家自然没有二话,可若是有失公允,那我们家也不会任人欺到头上。”
“可是……若是袁参军不肯见我们怎么办?”
张二郎笑道:“我们张家也不是毫无根基的人家。”
张十八郎一知半解,懵懂地点点头。他的心思全用在五经和诗赋上,对官场上那一套还不太明白,只知道族中有个三叔祖在京师当吏部侍郎,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不一会儿,那送名帖的小书僮果然折回来报信,道袁参军请郎君和小郎君入府一叙。
张二郎带着侄儿下了马车,在众目睽睽之下走进大都督府。
袁参军一早料到那榜纸一出,张家人势必要来讨个说法,可没想到他们如此直截了当,仗着朝中有人,规矩礼数一概不讲了。
偏偏他举进士那年正是吏部张侍郎知贡举,论起来是他门生,不能不给张家人面子,再说考绩迁转都捏在人家手里,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吏部的人,他只得捏着鼻子叫人将那跋扈的张家小子请进来。
不一会儿那对张家叔侄到了,袁参军照例夸了张十八郎几句明敏过人之类的客套话,奉了茶,寒暄完毕,张二郎也图穷匕见,道明了真实来意:“舍侄学艺不精,技不如人,让参军见笑,这小子自恃有几分小才,该得受受教训,也好知晓天外有天的道理。”
他微一沉吟,接着道:“只不知那蔺家公子之作是何等惊才绝艳,不知参军可否将其大作借予张某一观?也好叫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看看,知晓自己差在何处。”
袁参军拱拱手:“些许小事,按说袁某不该推脱,只是那些试卷前日已经封缄,预备随贡举名单一同送去京师,袁某也是爱莫能助,还望足下见谅。”
张二郎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去年考明经科也没取中,不过对贡举的程序还是有所了解的,道袁参军的话不过是托辞。
他笑了笑,不依不饶地问道:“不知这些卷子可有抄录留档?”
留档肯定是有的,这本是心照不宣的事,袁参军借故推辞不过是给彼此一个台阶下,谁知那张二郎咄咄逼人,竟是不肯罢休。
他只好道:“不瞒足下,当日审完卷,袁某便将原卷上呈长史,最终位次也是由长史定夺,至于长史有否命人誊抄,袁某便不得而知了。还请阁下莫要为难我这区区参军。”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有点眼力见儿的都知道该赔罪告辞了,张二郎却不是凡人,只见他脸颊上的肉一抖,皮笑肉不笑地道:“非是张某有意难为参军,只是这小子自小颇得张侍郎眷顾,侍郎前日还特地致书垂问,某等不得不交代一声。”
袁参军见他将张侍郎抬出来压他,只得道:“恩师无恙?某连年外任,不能侍奉恩师左右,惭愧,惭愧。”
张二郎道:“三叔祖甚是康健,有劳参军惦念。”
袁参军想了想道:“足下稍等,待袁某请长史示下。”
说罢叫来个小吏吩咐了几句。小吏疾步而出,不一会儿携了一卷纸回来,捧给张二郎道:“长史请张家公子观览。”
张二郎展开纸卷,只见是三张纸叠在一起,字迹一模一样,显是由吏员誊抄的。除了蔺七郎和侄子的卷子,还另有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竟有五首之多,一看名字,却是默默无闻之辈。
张二郎先将此卷置于一旁,捧起蔺七郎的答卷,先看那首《秦镜》,只觉中规中矩,不比自己侄儿高明。再看那首绝句,不觉一哂,若将侄儿的诗比作锦绣,那这首便是粗布,何况还不切题。
可当他再看第二遍时,嘴角的笑容却逐渐凝固。他拿起侄儿的卷子,将两诗一比,脸色便有些尴尬起来。
张十八郎在叔父身边伸长脖子看了半晌,将那首绝句颠来倒去默念了几遍,只觉词藻平平,而且还文不对题,远不如自己的好,不禁越发愤慨,小孩子毕竟城府不够深,忍不住问道:“二叔,这究竟好在何处?恕侄儿眼拙……”
张二郎用眼神示意侄子闭嘴,张十八郎觑了觑两个大人的脸色,不敢再问,紧抿着嘴,眼泪又在眼眶里打起转来。
袁参军笑着问章二郎道:“足下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