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明都没想到老妈现在和大姨家那边还有联系,以为举家搬走以后就那么断了呢。
他对大姨还好,对那位大姨夫没什么太好的感观,小时候感觉挺吓人的,大了以后感觉他挺能装逼。
到是原来和大姨家的两个孩子关系还不错,小时候经常在一起玩嘛。
不过随着大家年纪的增长,渐渐的也就是那么回事儿了,认亲还是认的,只是来往的越来越少,只留下了一些记忆。还算美好。
必竟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圈子之间并没有任何的交集。成年人活的其实就是一个圈子,对于圈外的事情即使有兴趣也没时间。
“你大姨打电话,说她家丽华离婚了,留下两个孩子,现在那边生意也不好做,愁的慌。”
大姨家的妹妹没有正式工作,在关外没有正式工作生活上就不是太容易,也会被大部分人看不起。这就是关外的社会模式。
从1890年起,关外的城市居民就开始成为工人,几辈人下来大家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也养成了这种思维模式,那就是人活着就要上班工作。
工厂让关外曾经一度辉煌,但也从根子上束缚了关外的思想,使这个地方开始渐渐封闭,固执,也使这个地方的人开朗热情好客。从来不排外。
到了张彦明他们这一代人长大,没有工作的已经越来越多,因为工厂也没有那么多岗位可以无限的提供,接班也成为了历史。
男孩子还要好一点,女孩子就相当难。
不过这对整个社会来说影响并不大,男人上班女人照顾家也算是关外的一种常态,生活成本的低廉让一个工人可以轻松的养家。
但必竟是深入骨髓的思维,一说没有工作总感觉好像比别人低了一头。
大姨家的弟弟去了姨夫的厂子,不算接班,念的厂属技校,也算是对工厂子弟的一种照顾,但一家只有一个名额,所以给了儿子。
这会儿这种专为照顾子弟的技校也没有了,不只是化工厂,所有的厂矿在九十年代中期都把技校取消掉了。
大姨的女儿其实就比张彦明小几个月,同一年生人。
这孩子从小就有主意,倔犟,长大以后正好赶上九十年代初的商业爆发,跑去干起了那会儿还被人嫌弃的个体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