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过得很好(03)

我有金手指[快穿] 传山 3404 字 8个月前

居委会的甘主任一些难以启齿,只好找到胡大爷,求他帮忙问问,要是沈清和愿意就更好,不愿意,居委会也能理解。

“胡大爷,可以接,这是民生工程,我本人可以不赚钱,不过我那些兄弟们要养家糊口,我只能说把我的个人利润让出来。

别的,我不能答应,您也知道干我们这行的工人都是穷人,家里都需要钱。如果甘主任能答应,我没有问题,还有材料可以让居委活派一个同志,跟着我们一起采购。

说来,这种工程我是不接的,活又累又脏,一般的装修公司虽然有这方面的资质,可一般不会接来做。”

“我明天找甘主任去说说,你的心意到了就行。

你说的对,做这行的都是穷人,不赚材料钱你赚的那份让出来已经够意思了,没必要让那些工人也跟着你一起做善人,人家要养家糊口。”

胡大爷在其中传来传去,甘主任也明白,这已经是最大的让步。

最后在胡同里募捐,大家反响都不错,大部分人都没有说什么嫌话,极少的一部分人说话阴阳怪气,最后还是捐了钱。

多少都是个心意,又没有硬性要求谁捐多少。

在家门口接了一个不赚钱的小工程,没几天就开工了。有很多材料都是他悄悄换成了时空超市的材料,还私下用了那种环保材料,分解污水的,污水被分解处理以后,那水清澈的很,虽然不能喝,但是也不是污染水。

如果用科学说话,那水是达到了二类水质标准,经过絮凝,沉淀,过滤,消毒以后,是可以供生活饮用。只是有些膈应人,沈清和也不会提起那茬。

也许,是他时来运转还是怎么着。平安胡同和附近的下水道改造完毕后的一个月,京城迎来了连续半月的特大暴雨。

就是京城的重要门脸儿,最主要的大街都积水不少,下水道再好,也负荷难载。

三环以内,唯一幸免的就是刚改造好的平安胡同以及附近的几条胡同,下再大的雨,路面上也不积水,还有从别的街道流过来洪水,应该能称呼为洪水了。

在流进平安胡同附近时,在路经的第一个口子,那水就直接流入下水道。

胡同里依然不会有深积水,在胡同了住了几十年的老人,乐呵呵的感叹,以前下半天一天暴雨就得积水的胡同终于清爽了。

为此平安胡同的奇迹,还上了国视,被新闻联播报道,改造承包的沈清和也上了国视的七点档。

全国人民有太多人看到了这则新闻,平安胡同还有附近胡同的居民都相互认识,接受采访时,都竖起大拇指点赞沈清和。

“小沈人真是好,他接了好些大装修活小装修活,每天所有的地方都要跑个遍,改造下水道时,等改造的工人们走了以后,他一个人还得干四个小时。”

“做事挺爷们儿的,附近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从买了平安胡同的那房子住进来以后,谁家有难事,只要他知道,能帮的就帮,出力出钱都有过。”

“……”

关于沈清和的溢美之词,街坊四邻们,都竖起大拇指夸,就是有些混不吝的人都夸沈清和的好。

为此,暴雨停歇以后,国视为此还做了一期专题。

接上面指示,把沈清和树立为榜样典型,他是平凡百姓中的榜样典型,可能他一辈子都不是那种做了什么大贡献的人,也没有军人警察的保大家卫大国。

可就是这么一个普通人,快二十年如一日的待人做事,做着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他的好事,也许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一件极小的好事:

大多数时候都是给谁家修下水管,给谁家老人送几顿没人管的病号饭,给谁家修补屋顶,半夜三更送邻居去医院,又或者是遇到困难户家有人生大病,带头捐钱,也许他捐的金额不是多少万。

点点滴滴的小事,快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来,汇成大海中最美的浪花。

改造下水道对公对私,他都尽量平衡,对公不用伪劣产品,让出自己本人所有的利润,对私维护那些本来不富有的工友们的利润。

在社会上引起不少人的激烈讨论,有的人说他傻,有的人猜测他是不是沽名钓誉,大部分人的内心还是善良的,他们的赞美让沈清和脸红。

真正好的人是原身,不是他,后面的改造也关乎自己的出行。

他就是个普通人,还是个住狭窄房子的穷人,还做不来兼济天下。

时间晃晃悠悠又来到了年底,沈清和接了不少政府的工程来做。不过开工要等到三月以后。

他的名声和三石装修公司已经声名鹊起。

还有做家装的节目,请他去。

又是腊月,沈清和开着二手车,去给住在四环的沈父沈母送节礼,可能他在古代待过,有种习惯,就是节礼一定会送。

后备箱有三箱节礼,一箱是家是京郊的工友们送来的新鲜大棚蔬菜,虽是大棚的,可人家也没有施化肥大农药的。

许多京郊的农民家里都有一个冬天大棚,有些老人家里子女出息的,家里的大棚占地不大,完全是为自家服务的。村里人为了送人情,也会去这些老人家里的大棚买些新鲜菜。

还有些为了生活要卖菜,依然还是会打少量的农药。

沈清和家收到不少的菜,给田家的两位大舅哥还有岳父岳母家里也送了几箱,沈家就父母有,再偏心三个大的。他该送的还是要送。

一箱新鲜蔬菜还有一箱是从湘南买来的农家腊肉腊香肠,第三箱是最好的黄牛肉。

沈父沈母住的小区是拆迁后的新小区,里面还是有很多老熟人,也是从原来的市委老小区一起搬过来的。

把车停在楼梯口,下来的两对老夫妻也是认识的,“罗叔叔好,陈姨好,瞿叔叔好,崔姨好。”

“小和子回来看你爸妈呀?”几位老人看到沈清和搬着箱子。

“嗯,要过年了,给二老送点年货。”

“买的啥呀?”崔姨很好奇,沈家的情况她是知道的,当初在老小区住的时候,都知道,沈家夫妻是什么人,对上面三个有出息的孩子多好,对脑子不咋灵活的小四多不好。

小区的人都议论纷纷,谁不同情沈家小四,都同情他。可同情有什么用,沈家的事他们也做不了主,也劝过那对夫妻,别太伤小四的心。

可人家根本不理会,依然如故。

“前段时间,有事去了湘南省下面的一个农村,找当地农户买回来不少腊肉腊香肠,今早又托朋友买了一些正宗的黄牛肉,一些工友们给我送了不少自家种的蔬菜,这不一样给二老送一箱来尝尝鲜。”

本来就站在后备箱边,刚抱好黄牛肉的箱子,是新鲜的,想最早抱上去。

“小四啊,你不计较,对你爸妈还能如此,是个好儿子。”

“还是有疙瘩的,不过不管咋样,他们把我养到大学毕业,先不说别的,至少没有把我赶到外面住大街,吃的差穿的差也没啥,至少比孤儿强。我能活下来,已经很知足。”

“对,你这么想就对了,不管咋样,他们把你抚养成人了。该你做的还是要做。不过做到你这样,也可以了。”

被称为罗叔叔的老人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