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南伯黄德功!”刘鸿渐斩钉截铁的说道。
黄德功,字浒山,阜宁县羊寨乡人,少孤,与母徐氏居住在一起。
少负奇气,胆略过人,十二岁那年,他母亲将酿熟的酒放在家里,被小黄偷饮而尽。
母亲责怪他,黄德功笑着说:“这个偿还您容易!”
当时北境战事正急,德功持刀混杂在行伍里,寻机而出,斩首二级,得赏银五十两。
归而送给母亲,说:“儿就用这个偿还您酒钱。”
既而黄得功执鞭从军,一直转战南北,从普通兵士做起,积累军功至游击、参将、副总兵、总兵,但也仅此而已。
若论资历,时年五十岁的黄德功从军三十余年,从万历皇帝起便征战四方、历经大小数百战。
之所以到如今仍只是个总兵,就是这靖南伯也是崇祯看在他今年奉诏勤王的份儿上给的。
纠其原因,一是非科举出身,二嘛,朝里没人。
民族英雄戚继光很能打,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数十年,把倭寇打的妈都不认识?明末有一万万百姓,为何却单单只有戚家军一支部队能做到?
答:朝里有人!
有张居正在,要粮给粮,要银子给银子,戚家军之所以能打,训练是其一,将领是其二,但还有一点是舍得给银子。
之前有说过,明朝把北蛮诸如女真、蒙古各部以及东夷分等级来算军功,而戚家军当时首屈一指,杀一个倭寇赏银百两,纵明一朝仅此一家。
刘鸿渐说完,崇祯沉默了。
从崇祯的角度看,用人首先看人品,这人品无非就是够不够忠义,然后才是看你能力,否则,你个人能力再强,一朝得了兵权,转身就造反,谁受得了?
除此之外还得有一点,你自己知道自己忠诚不行,还得让皇上、让朝廷知道,否则袁都督便是下场。
在崇祯眼里,这两方面刘鸿渐自然不遑多让,简直不能太适合。
黄德功崇祯还是有点印象的,似乎是个老将了,但这黄德功?靠得住吗?
“皇上,微臣敢拿人格担保,此人绝对忠于大明!”看到崇祯的犹豫不觉,刘鸿渐保证道。
不论是崇祯,还是在座的诸位阁老,亦或是掌管天下士子升迁大任阅人无数的户部尚书倪元璐,没有人敢百分百的判断一个人是忠是奸。
因为他们只能看到一个人的前半生,至于此人以后有何等机遇、又做出什么决定,没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