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周谦并没有赶赴燕北的打算,可是,听闻傅城出事,唐延接掌傅家军,却是彻底坐不住了。要即刻改变策略,再不能按着先前行事。不然,傅家军易主,燕北军权,当真要全部落入周诩手中。
周诩得势还算事小,可结合着北胡意欲大举南侵的消息,周氏相争,只会便宜了异族。
再者,周谦的眼神暗了暗,燕北恐有胡人内应,这内应约莫来头还不小。燕北水深,非得自己亲自走一趟不可。
……
于是,周谦着心腹接触傅城的另一副手,右军将军胡荣。这人一直没有理睬周诩递来的橄榄枝,与傅城同进同退,二人传闻也是私交甚好。那么,胡荣想来是傅城死忠。
周谦遣人找上胡荣,将周诩悄然出京、不日将至的消息相告,并称待自己到达燕北后,欲邀胡荣一叙。
周谦既是能够单独找上胡荣,既是能够知晓周诩秘密动向,既是能够在这个敏感时点自由出京,这几点已是足以说明问题。
周诩亲至燕北,想来就是为了军队,为了大位,而如今北胡攻势凌厉,燕北几番告急,胡荣会愿意让傅家军陷入内斗?自己的出现,就是一个新的选择。
周谦估摸着,胡荣闻讯之后,想来会是这么几种反应。
一来,想到其中关卡,明了自己意思,心下意动,顺势试探。这是自己最为期待的反应。反应颇佳,行事谨慎,是个聪明人,是可堪大用之辈。
二来,听闻信息,心下生疑,口上敷衍,按兵不动。这是良臣,或是过于谨慎,或是不信自己,或是不想掺和进大位之争,那就留待日后。
三来,领会到自己暗示的实力,直接上钩,或者急急相询,那不够谨慎,性子急躁,需要观察考量。
四来,自以为抓住自己把柄,加以要挟,或是告知周诩,那是自作聪明。以自己对周诩性子的把握,有的是手段让他疑你。
五来,显出鄙夷,不屑一顾,那要么是未明白自己意思,要么是偏见过深影响判断,这就只是个普通武将了。
……
周诩数息便可罗列出许多,可去未曾想到这么一种,着实是超出了自己意料。
本以为胡荣似是领会到自己的意图,只是依旧按兵不动,可能需要自己再行试探。周诩打算,待到达燕北再考量一二。哪曾想,没过几日,却是突然收到胡荣的回应,毫不见外的要求,美其名曰求助。
这下子,周谦是真的诧异,真的激起了兴致。
这十余年,能超出自己预料的事儿太少,生活也太过无趣。
作者有话要说:
下一章,两个同样真有意思,同样自负到自恋的人,碰面了。
天生帝王vs重中之重大考点?
周谦忧郁:生活太过无趣,多是意料之中的发展。人生,当真寂寞如雪。
程知微笑:好的,我满足你。日后,你会习惯,什么叫目瞪口呆,什么叫瞠目结舌。
============
谢谢小天使关怀!还是头疼,今天晚了点。
不过嘛,之前突发了个脑洞,哈哈哈……
那厢,周谦闭目沉思,等待着那个人的到来。
是的,等待。那个人,她值得自己等待。
今个儿一早,胡荣登门,表明傅家小姐欲上门求见。其神色很是复杂奇妙,有焦躁,有急迫,脸上还有残留的震惊。他这是遇到了什么事情?
周谦迅速联想到,日前,自己遣人联系胡荣,本欲试探一二,透了点底给他,没曾想,竟是得到一个莫名其妙的回应。
一个求助?要晏氏的资料?包括京城晏氏,包括晏氏族支,包括晏府各种内事?
周谦一头雾水,却凭借着敏锐的嗅觉,感觉到事情的不同寻常。
胡荣既是要查晏氏,那想必是与晏正巍有关,说不定就是发现了晏正巍的异处。这也与自己此行的目的相合。
……
先前,周谦收到消息,傅城可能截下了晏正巍的一批赃款,抓住了他些许把柄。而自己那个好兄长,上蹿下跳地逼着傅城交出来,可是,却没了下文。反倒是传来傅家军生变,傅城父子战死的战报。
这下子,远在京都的周谦坐不住了。傅城与傅家军,乃是难得的国家柱石,真正保境安民的英雄,竟是突然无辜枉死?
是的,枉死。在这个敏感的时点,周谦不会相信意外,更不会相信巧合。
傅城身经百战,威名赫赫,纵使前线传回的消息是有秦氏作祟,可周谦也不信。
周谦有自己的一套消息渠道,一直以来,都觉得燕北不太对劲,北胡不太对劲。与朝中其他人不同,周谦坚信,再不压制,北胡将成大患。
这一代的胡人首领,一统族人部落,称王建国,学习汉人官制,钻研大周朝堂,桩桩件件,远不是那些子文臣口中的普通蛮夷。
近年来,赤兀极数度进攻燕北,进退有度,指挥有法,可绝非是寻常掠边掳财。他这,分明是有染指汉家天下的野心。
可叹,朝中为秦氏这等蠢材把控,愚昧无知。而军中,自己那位大皇兄,倒是打下了一份家业,只不过却也是个短视之辈。
那免不得,自己要去争夺了。
……
==========
周氏三兄弟,自小是在深宫之内,在先帝贵妃秦氏的淫威之下长大。三人不同的性情,造就了他们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生轨迹。
周谵懦弱木讷,一早便被秦氏选中,牢牢控制在手中。周诩、周谦便被遗落深宫,自生自灭。
周诩性如烈火,好勇斗狠,但凡宫人懈怠不敬,稍有冒犯,便暴起杀人。久而久之,靠着凶名,倒也能震慑众人。
周诩志学之年,便向先帝请求亲赴边关,为国效力。秦氏正愁弄不死他,就果断应了,哪里晓得这一来反倒是成全了周诩。他那样的性子,在战场上愈发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周谦,与兄长却很是不同。
周谦很是清楚,自己所长,不在于动武交锋,而在于洞察人心。人,应该摆正位置,找到合适自己的。
周谦见过深宫中各式各样的人,很轻易地,就能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故而,很是能够理解见风使舵,理解世态炎凉,理解宫人懈怠。
只是,理解是一码事儿,自己不舒服,又是另一码事儿。
周谦凭着过人的眼光,以及不俗的手段,挖掘出了一批可塑之才,费了心思,收服他们。在这深宫之内,倒也称得上是如鱼得水。
到了志学之年,周谦无疑是不适合兄长的路子的。于是,另辟蹊径,拜在书画大师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