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他曾来过我的世界

张玉凉去世前一年,他完成了自己此生最后一部作品《理间空》。这部作品他从程澹离世那年就开始写,历时三十三年,耗尽心血,书尽世间情仇恩怨,写就一个关于遇见和道别的故事,让他的读者一边痛哭流涕,一边心甘情愿吃下他派发的刀片。

八年过去,《理间空》仍高居实体总销售榜首位,将第二名远远甩在身后,非但复制了写网络时期的传奇,而且持续执行诱.拐无数懵懂少年进入文学界这一巨坑的使命。

如果说,《游羽》让张玉凉在网络文学界一书封神,那么《理间空》便是他今生的巅峰之作,也是未来百年内挡在国内传统文学界所有人身前的一座丰碑。

并且《理间空》不但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外也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庞大的粉丝群。国内外的粉丝们每年都会自发为《理间空》的各个重要角色过生日,过祭日,过清明。仿佛他们并非虚拟人物,而是真真切切来过世间,与自己相识相知的存在。

这种类似于信仰般的举动,令害怕被虐而不敢看《理间空》的人也为之向往动容。

当然,向往过后他们就更不敢看了,你说过生日可以理解,但是过祭日、过清明……这得有多虐,才能让那么多人意难平啊?还是退坑保平安吧。

文学无国界,正如艺术无国界一样,《理间空》虽然用的是东方神话题材,写的是华夏人的故事,但剥离了过于晦涩和故弄玄虚的部分,即便是对华夏文明毫无了解的人也可以看得进去。加上《理间空》本身故事足够出彩,人设足够亮眼,如此受欢迎不足为奇。

可惜,在《理间空》声名远扬之时,张玉凉已经病重不治,没能等到拿到各项文学奖的那一刻,就连他的奖都是陈肖替他领的。但考虑到他不是会介意这等小事的人,倒也没有多少人真的会因此惋惜。

非要惋惜,也是惋惜他的过早离去,让文学界损失了一名真正的天才。

张玉凉此人,一生都走在旁人可望不可及的高处,可他的目光却始终注视低处,从没有展露过高高在上的气势。

在他病得最重那段时间,还亲自接待过几个资深粉丝,与他们交谈至深夜,还开解了其中一人的心结。临死之时,他病得骨瘦如柴,却仍然意态从容,丝毫不露颓色。

这也就是为什么爱他的人爱得深沉,而厌恶他的人不管他做什么都不惮往最恶的方向揣测的原因。

他活得太潇洒,心性又超脱,明明有傲慢的资格,却非要做谦逊之人,自然会让生活不如意的人感觉不平衡。就连陈肖偶尔也会羡慕他泰山崩临而从容不迫的气度,嫉妒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何况他人。

可是,一想到程澹离去那三十四年内,张玉凉鲜有真正开怀的时刻,陈肖的羡慕嫉妒又变成了心疼。

比起孤独地站在顶端,张玉凉必然更希望能和心爱之人朝夕不离。他也曾说过,他愿意用自己拥有的一切换再为程澹剥一次小龙虾,但这也不过是他的奢求罢了。

思及至此,陈肖不禁再叹一声,踌躇着翻到文集的最后一篇,从第一行慢慢看起。

那是张玉凉生前最后一次提及程澹的地方。

……

——未及沧海,已至末路。

与西湖断桥相关的传说中,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白蛇传”里许仙与白娘子的初遇。但在不同地区,断桥也有其他的故事,譬如幼时父亲对我说的那个关于“缘分”的故事。虽然故事具体讲了什么我已忘记,只隐约记得好像是先遗忘再记起,先断缘再续缘的俗气套路,但两个主角的感情却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

写到此处,张玉凉掩唇低咳几声,摊开手一看,掌心泅开一层血迹,胃部也开始隐隐作痛。

他暂时放下笔,从一旁的架子上取来药,就着半温的水吃了两粒,压下胃里恼人的痛楚,提笔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