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看得透,所以才对所有的事都报以无所谓的态度。
这样很不好。
越国公觉得墨珣似乎与这个世间格格不入,看似沉静的神情下面是漠视。他刚想张口问点什么,墨珣便率先脱口而出,“若真有人想针对林家搞什么动作,恐怕不止会只有这么一回。朝廷里可能也会有什么大动静。”
如果真是官商勾结,不可能只有林家这么一点小波小浪的。
“难道是立储?!”越国公将这句话反问出口时,自己都吓了一跳。其实不是最近,而是很早之前,朝臣已经开始上折,让宣和帝早日定立储君,以免夜长梦多。
这段时间立储的事被建州贡院起火的案子压下去了,没人敢在宣和帝的面前提起立储的事去触宣和帝的霉头,这也使得越国公一时间竟把这茬忘了。
墨珣闻言,将眼睛一睁,“应当是了。”他虽然心中觉得越国公这记性也是挺差的,但却没有明面上说出来。拿立储这种事来说,如果越国公不提,像墨珣这种平民百姓恐怕只会等到诏书出来的时候才知道到底立了哪位皇子为太子。
立太子不是皇帝高兴立谁就立谁的,否则宣和帝也不会将立储一事一直拖到现在。
墨珣虽然不知道宣和帝究竟几岁,但之前与越国公讨论或是闲谈时,能从越国公的话语中听出一些来。宣和帝的年龄必定不会比越国公大,毕竟越国公是前朝老臣也不过年近五十;而钱丞相又是宣和帝的外祖父,本朝的约定俗成为“文武官七十以上者,皆听致仕1”,也就是说钱丞相的年龄并不到七十岁。就算他早早取夫生子,而太后则十三岁选秀进宫再生宣和帝,那宣和帝也就三十出头吧?
不过虽然规定七十十致仕,但大多数的官员都是终身制的,干到干不了为止,有好些还活不到七十岁呢。
再者,就算立了太子,之后不也还有废弃的时候?就像宣和帝,在先帝在世的时候并不是太子,甚至连钱丞相一开始都不看好他。最终要不是文信王染了重病药石无灵,钱丞相也不会转而扶持宣和帝上位了。
话虽如此,但争夺储君一位的派系仍是很多。毕竟太子继承王位,那就是正统。日后有别的皇子来争夺,那也是叛乱,为天下人所不耻。否则不会有那么多人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为自己正名了。
而在朝为官的大臣,想要自己的家族生生不息,仅仅只是朝中有人是远远不够的,后宫也需要有人能给皇帝吹吹枕边风。后妃虽然不干政,但往往他们的一句状似无心的话也会改变一个王朝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