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一次面见宣和帝,倒也不能一大堆人一起去。
宣和帝眼下怕是钻进了死胡同,应当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了。如果他们一次性去太多人,恐怕会让皇上以为他们要逼宫。
真正意义上的适得其反。
这个时候,单单年太尉一个人进宫怕是没用,可能还要让宗室先走一遭才行。
就年太尉跟大臣们商量事情的这么个空档,宣和帝已经服下了术士最新炼制出的丹药。
那个丹药本就不是什么仙丹,却是与当初宣和帝给林醺与钱丞相的丹药差不离的。
就在这么短短的时间里,发生了这么多事,术士哪有这种本事,这么快就给宣和帝炼出丹药来既已知道宣和帝身子不行了,在拿不出仙丹、无力回天的时候,还是能拖一天是一天吧。
宗室本来就不怎么管事,于他们而言,无论最后是谁当上了皇帝,反正都是他们大周的正统。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宣和帝已下旨命皇子们就藩,那京里剩下的就是一些宗亲了坏了规矩就算了,这么做根本就是横生枝节。
就算宣和帝已经写了传位诏书又如何到时候只要有人能够抢下先机,到时候再矫诏一番,后来者就名不正言不顺了
你说你是来清君侧的,那我还说你谋朝篡位呢
京里的宗室子弟也都是皇家的血脉,宣和帝这么做,反而让许多人都坐不住了。倒不是真惦记上这个皇位,而是担心宣和帝接下来心情不好,会拿宗室出气。
亲生儿子尚且都会引起他的忌惮,更遑论是宗室了。
宗室那边眼看着平静的局面就要被宣和帝打破了,这就一合计,赶忙请了老皇叔轩王进宫来劝。
反正宗室该说的话也说了,该劝的,他们也都劝了,宣和帝肯不肯听,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老轩王还不是宣和帝的皇叔,是景和帝的兄弟,大行皇帝的皇叔。
所以,在辈分上,老轩王就高了。
再加上,这个老皇叔很拎得清,从来不插手朝廷政事,就在府里养养花、溜溜鸟,伤天害理的事也不干这样一来,无论是大行皇帝还是宣和帝,都不会随意亏待他。
由他来从中说项,可能宣和帝还会听进去一些。
这个老皇叔本来是不想趟这趟浑水的,但耐不住宗室一个劲的求,只能到宫里走这么一遭了。
反正,老皇叔进宫,也就是把其他人在他面前交代过的话又转述一遍罢了,倒也不费多大劲儿。
总归又不需要他去想内容。
老皇叔年纪大了,宗室也怕他记不清,连着说了好几遍,甚至还派了一个脑筋清楚的年轻宗室子弟跟着,一路进的宫。
朝臣这边还没去找宗室呢,宗室自己就进宫了,倒也让大臣们歇了口气。
他们劝宣和帝,可不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是为了大周的百年基业。这么想着,宗室也是理直气壮,也给老皇叔壮了壮胆。
宣和帝虽说不耐烦跟宗室打交道,但为了贤名,自即位以来,对宗室也都是客客气气的。否则,他也不会为了名声忍了钱正新那么长的时间。
也正是因为宣和帝对宗室的态度,这才使得宣和帝之前将自己的手足兄弟尽数斩杀的时候,宗室闭了嘴。主要是,他们吭声也没用,到时候宣和帝把他们一起杀了
知道宣和帝的性子并不如大行皇帝那般宽厚,所以大多数时候,宗室都是夹着尾巴做人,不会到宣和帝面前来惹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