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第 374 章

大皇子自己也主要是因为起了“让别人当替罪羊”的心思,这才会被墨珣发现端倪。

否则,若是大皇子一直安分守己,安安心心地呆在宫里养伤,墨珣还真是什么都发现不了。

大皇子想借着刑部查案的契机,将自己的竞争对手拖进水里

这么一动手安排,一私下跟人交谈,在墨珣这儿就真是什么底都不剩了。

刑部所查到的有关大皇子的事,还是墨珣偷偷透给刑部尚书知晓的。

当然,墨珣并没有以什么神秘人的身份,反而是直接将线索摆在了最显眼的地方,让刑部的人稍稍一查就能发现了。

以神秘人的身份,就算刑部尚书当时是真采用这份证据,但空下来肯定还是会去查“神秘人”的身份。

墨珣不想惹麻烦,自然就懒得当这个“神秘人”。

至于,为什么之前怎么查到查不到,反而现在一查一个准

这关墨珣什么事

他又不是刑部的。

二皇子那边就更容易了

早前,宣和帝在发落畅贵君的时候,正是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才仅仅只是褫夺了畅贵君的品级与封号,将畅贵君打入了冷宫。

而二皇子是真觉得自己冤。

只不过,他的这个“冤”却只是建立在畅贵君身上。

因为二皇子心知肚明,知道整件事其实与畅贵君毫无干系,才会借机进宫向宣和帝哭诉。

倘若是他私募兵丁的事被坐实了,他才不会觉得冤,他只会觉得自己倒霉、运气不佳。

二皇子心中就算有了悔意,那也不过是悔恨自己不慎留了尾巴,让人抓住了把柄,仅此而已。

畅贵君出了事之后,二皇子才紧急下令,将那上千的兵丁全数打散了。

但就算是再散,那也散不到哪去。

二皇子不可能将自己精心招募而来的兵丁全数遣散,只会在这个关键时刻,先将他们安置到别的地方去。

招募兵丁,必定会有名册。

墨珣也是在知道了二皇子的这么个“丰功伟绩”之后,才盯紧了花名册。

这个花名册,原先是放在二王爷府上,但刑部当时因为碍于种种原因,并没能仔细搜查。

现在情况不同了,于霜扬得了宣和帝的尚方宝剑,那就等同于是握有宣和帝一般的权力。

二皇子原先尚可以以势压人,叫于霜扬吃点儿憋,可现在却不敢在尚方宝剑面前造次,只能先夹着尾巴做人,将事情先安排下去。

二皇子确实是不负墨珣所望,真就将花名册交给了自己的心腹,让他连夜带出城去。

墨珣本来离他们就不近,又完全掩了身形与气息,只躲在暗处,倒一直没有失过手,叫他们发现。

二皇子没有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反而命每人取了一部分,分批带走。

墨珣分身乏术,但却听到了二皇子与几个心腹的对话,知道了花名册的最终的“藏身处”是在谁那里

如此一来,墨珣也就不用多费心思去跟踪了,只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消息透给于霜扬。

就因为这段时日的跟踪,墨珣甚至还知道了刑部之中有二皇子的人。

不得不说,就二皇子这么安排,于霜扬想抓他的把柄恐怕很难。

所以,他也才敢堂而皇之地进宫向宣和帝诉苦。

墨珣本来也没有将大周搅得翻天覆地的打算,二皇子就算私募兵丁,于墨珣而言,那也不过是心大了些,还不足以令墨珣将这个消息透给刑部尚书知道。

但墨珣却从中发现了别的事。

二皇子私自屯兵,哪来的钱

墨珣又盯着二皇子与其幕僚商议起其他的事,这才知道,原来,在老侯爷还在世的时候,二皇子一派便一直想将林家从“第一皇商”的位置上拽下来。

而老侯爷死后,他们更加肆无忌惮。

若不是宗室从中插手,林家怕是早就垮了。

畅贵君的手脚也干净不到哪里去,借皇商的名头来牟利,一开始就是畅贵君首肯的。

甚至于更早,墨珣第一次进京遇上林醉的那一次,也是畅贵君安排下去的。

大概是因为涉及到了林醉,墨珣才觉得难以忍受。

否则的话,“有野心”,于墨珣而言,从来都不是什么贬义词。

墨珣不敢想象,若是自己没能凑巧遇见林醉,此时的林醉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正是因为越想越恨,他才把事情捅给了刑部尚书。

墨珣在朝廷里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自然知道官官相护。但“私募兵丁”是大事,若是于霜扬敢将这个事情压下去,墨珣就敢直接捅给宣和帝知道。

到时候叫宣和帝亲自查,恐怕连于霜扬都要获一个包庇的罪名。

墨珣知道,于霜扬在权衡利弊之后,定是会顺着自己的想法,把事情查个清清楚楚。

之所以不提林家、皇商,除却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贸然提起会惹人怀疑之外,还有便是,林家、皇商这些,于宣和帝而言,只是小事而已。

私募兵丁,才是真正地戳在了宣和帝的痛点上。

现在,宣和帝已经将林家“第一皇商”的头衔收回,皇商的事宜交由宫里管辖,自然有不用宣和帝再去费心思。

四皇子的事,倒还真不是墨珣的手笔。

四皇子涉及的是“灭门案”,就算刑部没有证据,但这个坏名声也还是要由四皇子担下。

京里发现了凶手,可凶手畏罪自杀,至此线索便尽数断了,最终的嫌疑还是落在了四皇子身上。

不单是刑部尚书在查,就是四皇子也在查。

想要登基,单有宣和帝的传位诏书可不行。若是名声在百姓之中已经臭了,就算登基称帝,这个皇位也坐不久。

杀人凶手的画像是直接就张贴在了各大集市口和主干道这些人流量大的地方,四皇子干脆就问刑部要了一张,带回府里挨个问,还真叫他问出了点儿什么。

灭门惨案的凶手是四王妃姆爹之子,只是这个姆爹的儿子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贩子拐走了。

相认也不过是这几年的事,就凭着身上的胎记,姆爹才认出了这个儿子。

但这个姆爹已经陪嫁到了四王爷府,为了不给王妃惹麻烦,与这个儿子倒是甚少相见。平日里就算见面,也是取也银钱给他作开销,多的事也没有了。

这件事还是四王爷亲口告诉刑部尚书的。

不管最终宣和帝会怎么看这件事,反正他问心无愧便是。

四皇子这般坦坦荡荡,将事情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比起藏着掖着的,叫京里百姓瞎猜,那可高明多了。

自从衙役说出了在四王爷府后门处曾见过这个凶手之后,四皇子可谓是遭受了很长时间的口诛笔伐。

而衙役一死,就像是坐实了四皇子挟嫌报复一般。

而后杀人凶手服毒自尽,又用的是跟之前行刺大皇子的那些死士一样的毒

这般牵牵绕绕,竟像是在暗示,大皇子遇刺,乃四皇子所为。

四皇子又不傻,自然知道这点,所以才会进到宫里去暗示皇贵君。

他不奢望皇贵君会站在自己这边,但自己也是皇贵君的儿子,就算他再怎么偏心,那也不该放任大皇子这么磋磨自己才是。

现在,四皇子将自己所查到的消息分享给刑部尚书,主要也是为了向刑部和宣和帝表示自己是遭人陷害的。

查到了王妃的姆爹身上之后,四皇子也没有将这件事放下,反而又继续往下查。

可以说,大皇子用了“苦肉计”一事,三分之二是墨珣捅出去的,三分之一是因为四皇子的推波助澜。

四皇子根本没有大皇子养死士和动用死士的证据,但大皇子在没有证据证明是四皇子派人行刺的情况下,就敢布局将四皇子拽进局中,为什么四皇子不敢呢

有四皇子帮忙,墨珣完全可以令刑部尚书顺着他的思路往下查。

至于三皇子,墨珣曾在多年前,经了田以艮引荐,墨珣倒是在三皇子面前混了个脸熟。

当时正因为墨珣与三皇子同在国子监就读,每日上课也都见面。

只是,碍于三皇子的皇子身份,墨珣不敢与他太过亲近,就担心会令越国公难做。

后来,墨珣又在上林苑与三皇子见过一次,余下的便是在朝堂上了。

打个照面,碰上了便行礼问安,倒没有过私下的往来。

这一次,墨珣并没有忽略他。

只是三皇子根本没有异常的表现,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就算同幕僚探讨,那也不过是在商议着如何在别人的阴谋中自保。

就因为三皇子表现得太过稳当,倒让墨珣禁不住怀疑起自己是不是已经错过了什么。

然而,不管是不是错过,墨珣还是每日都会到三王爷的王府附近占个座儿。见自己当真一无所获,这才转而去盯四皇子。

没有抓到三皇子的把柄并不奇怪或许他本就没有什么把柄让墨珣抓,也可能是因为他认为在这么个紧要关头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刑部的警觉和怀疑,干脆就以逸待劳,等着别人先动手,好来个见招拆招。

五皇子挪用公款这事儿墨珣险些就把它给漏过去了。

因为,就连五皇子自己,都已经忘了他曾动用过国库里的钱。甚至也忘了他动用的金额高达三百六十九万五千八百两。

墨珣在墨珣的监听中,五皇子与幕僚对话的时候仍是十分庆幸地觉得自己什么事都没做,并且还一个劲儿地嘲笑着他的几个皇兄们。

幕僚捧着五皇子说了好些话,之后才提了一句,“臣认为,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恐有蹊跷,王爷还是小心为上。”

五皇子听后,倒是连连点头。只是在他的心里,倒觉得幕僚口中所说的事与他无甚关系。“既如先生所言,我们只需坐山观虎斗即可。”

幕僚也是点头,他就当心王爷太过鲁莽,会另外做出什么事来。“王爷有没有想过钱怎么办”

“什么钱”五皇子被幕僚问得一愣,根本没反应过来他问的是什么。

幕僚小声提点道“国库。”

墨珣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得知五皇子动了国库里的钱。

五皇子恍然大悟之后,便是皱着眉头反问了一句,“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