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杨希月大概的记忆,这场暴雨预计还要持续七八天,再加上即使暴雨停了,洪水的消退也还要一定的时间,估计他们能下山的时候差不多要半个月之后了。
即使迁移的时候已经尽量让大家多带食物了,但是因为房屋倒塌的原因,再加上村里的人根本判断不了事情的严重性,所以食物严重不足。
针对这个,杨希月建议老爸可以让村里的人把食物都聚集起来,每天按时减量分配,标准就是每天只吃两顿,尽可能的保证每个人每天都有一定的食物摄取量就可以了。
第二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避雨,因为暴雨持续的时间还要很久,帐篷又数量不足,就算是轮流休息,大部分的村民也还是暴露在暴雨之中的,即使天气较热,温度不低,但是长期处于暴雨之中,还是很容易受寒着凉的。
这个杨希月也和杨父商量出了大概的解决办法,首先在帐篷里尽可能的把火升起来之后,然后就保证每天要热水不断,长期处于暴雨中的人要多补充热水,祛除寒气。
其次大家也多挤一挤,尽量的安排更多的人进帐篷,并且年轻力壮的要轮流休息调整。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他们准备让大家在四周找寻那些因为山体倒塌而断裂或者倒了的树木和枝杈,尽量的用树木和枝杈多搭建一些建议的棚子,这才是解决如何让村里的人不淋暴雨的根本方法。
因为有了具体的措施,加上杨父出面领导,玉溪村的人感觉也有了主心骨。尤其是之前发生的几件事情让他们对杨父很有几分信任,甚至还有几分依赖,所以措施一下达,大家就风风火火的行动起来。
年轻的小伙子和壮年的男人们在杨父叮嘱了安全之后,四散开来,准备着手寻找树木枝杈,进行木棚子的搭建。
而年轻的姑娘们着打着伞找寻可能燃的起来枯叶枯木,努力了许久,生起了两个大火堆,火堆生气的那一刻,帐篷中响起了一阵阵的欢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