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更加确定了自己的想法

“别怪你奶奶偏心,她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就是这样。她只是着急,文礼正在相看着,眼瞅着文超也要开始张罗找媳妇了,可答应文彬媳妇要盖的房子还没着落。

三个儿子,就是三栋宅子。钱这么难挣,地里刨的加上外面挣的,除去吃喝急用,一年下来也买不了几块砖,你奶奶能不着急吗。”

但让杨文妮欣慰的是,杨建平感叹完后立马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你弟要是能考上高中,只要他愿意,咱家砸锅卖铁也要供着他继续读书。不过,你的嫁妆是不能动的。你大爷那边,咱能帮多少算多少,还是先紧着你和你弟。”

在这个终年忙碌勉强温饱的年代,农村人一辈子也就三件大事,盖房子、娶媳妇、抱孙子。

完成此三件事,此生就算圆满了。

为此,长辈们不得不节衣缩食的为儿女操办婚事,甚至家里儿子多的,实在无能为力的,只能忍痛割爱让其中一个儿子去做上门女婿。

现实中的杨文妮就是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长大的,她能理解父亲所说的意思,能理解时代的局限性。

杨老太太愁的是她的三个大孙子没钱盖房,她一农村老太太又没有别的法子可想,亲戚邻里的都不富裕,只能从杨建平这里多要点儿去贴补三个大孙子。

说白了都是因为穷。

而杨文妮的嫁妆就是屋后那几棵老榆树,到了杨建平手里能变成全套的家具,给她当陪嫁。

第二天是大年初二,杨文妮和杨文韬一早先去了一趟八里洼村,年前她忙着来回奔波没能去趟姥姥家看看,年后又有庙会,今天下午就得去星海市准备初三的庙会,只能一早去,不然就要等到正月十六以后了。

因为今天大姐杨文英要和女婿蔡德伟回娘家做客,闺女和女婿正月初二回娘家拜年是大事儿,得好酒好菜的招待着。

有句民谚这样说,“正月初二路上看,尽是小生和小旦。”说的就是满大街提着礼物随妻子回娘家的男子。

所以杨文妮姐弟在姥姥家不敢耽搁太多时间,稍坐了片刻便赶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