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忆秦娥(四)

为妃三十年 她与灯 5759 字 8个月前

“吏部乌嘉的折子,朕要亲自行批。日后再有呈送也是一样。余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共议,仍行蓝批。”

“是,臣遵旨。”

说完,又磕了一回头,二人才站起来。

程英忍不住问了一句“皇上安了”

“大人知道,养心殿的人都闷了嘴的。下官门们也只能在前殿候着,光看着太医院的人进进出出,别的什么都不知道,但是,既能瞧折子,想必是大灾过去了吧。”

王授文将折子递过去,也顺又问了一句“月华门上有人跪没。”

余章京道“您老神了啊。”

说着凑了王授文耳朵上去“前日听说凶险,王爷们都来跪规矩了,今日一早,张得通传口谕,把王爷们都打发走了,但恭亲王被皇上明谕留下。这会儿还在呢。”

王授文点点头“成,您去吧。”

程英看着余章京的背影,“他说什么。”

王授拍了拍袖口。

“说恭亲王在月华门跪规矩。”

程英想了想,不禁笑道“这怕和前朝那件事意思一样。”

王授文回头“哪一件。”

“您老忘啦,陈贵妃得天花疫的那次,十二爷没哭出声,也是在月华门,先帝爷罚他跪了一日。后来,还是咱们五爷扶着他去灵前跟先帝爷认得错。”

这话说得很有意思。

不刻意想,这两件事大不一样,仔细一想又有点联系。一样都是在人前狠狠剥皇家子弟的大体面。这是皇帝对自家人表达态度的方式。

当年先帝爷也许觉得十二忒不顾亲情。

如今的皇帝呢,也许是觉得恭亲王太顾念亲情了。

“走,不耽搁,去南书房。”

程英跟上去道“你将才也该顺问一声你家那丫头。”

“问不得,问不得”

王授文对皇帝的了解,或许比皇帝自己对自己的了解还要深。

这也是皇帝愿意引他为议政内臣的原因。

他的女儿吧,像他,也不像他。像的地方在于他们对于皇帝心绪的敏感。不像的地方在于,王授文自知自己有这样本事,且内化为他与这个人间帝王的相处之道。该问的问,该说的说,不该问不该说的全部烂掉。这是其一。

其二,平时代皇帝草诏拟旨时,无论皇帝说得多么凌乱,甚至偶尔因为情绪词不达意,他都能轻而易举地抓住重点。满文也好,汉文也好,一通写出来,就是皇帝想说的话。

而王疏月并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敏感。

换句话说,她没有刻意去猜,刻意去抿皇帝的心思,她感受到是混沌情绪,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好像都有。嗯,喜和哀少些,怒和乐更为明显突出来。它们五光十色地铺在她面前。哪怕很多地方是皇帝刻意掩饰过的,她也自然而然地就看透那层膜。

但看透了就看透了。

她这一生记着母亲那一句“人生在世,娱人悦己”,愿看壮阔的山河,肯赏鲜衣怒马的少年,但从不刻意去与一个人共情。

即便如此,偶尔还是会伤情。

令平元年四月初八。

那会儿皇帝的痘疮已经全部干结成痂,七七八八地掉得差不多,皇帝亦可亲自行批。奏办处的章京恢复了一日一送。

于是,南书房堆积折子雪花一般地砸了过来。

皇帝的日常起居又回复到了病前,虽尚不得出养心殿,但他仍四更即起在三希堂里看折子。王疏月前段时间几乎给累垮了,西次间太医院的临时值所撤掉后,张得通便让她去次间的通炕上歇。

后来皇帝问了她两句。张得通回说在西次间安置。皇帝听后,停笔朝临着西次间的那窗户看了一眼。而后用笔尾点了点自个案前的糕点,叫赐给王疏月,其余的也没说什么。

没有传召,王疏月酣美地整整睡了两日。

初八这日才从新去给皇帝当值。

皇帝正在复一堆黄壳子请安折子。如今章京们还不能进来替笔墨,皇帝只得亲笔。于是“朕已安”“朕已安”一气儿写了二十来个。写得皇帝渐渐有些拿不准“安”字的写法。

其实这些请安折字多半上地方上的官员呈上来的。并没有什么实质形的内容,但不复似不体谅这些地方官的心。皇帝正写得百无聊奈,恰见王疏月神清气爽地从门口走进来。手中端着一盘桑桑葚。

她见皇帝在批折子,就没放过去。

寻了一张香几放下桑葚,自个退到后面站起规矩来。

皇帝笔没停,许是觉闷,随口起了个话题“朕赏你的玉霜糕吃了吗”

“回主子的话,吃了。”说着蹲了身“奴才谢主子赏赐。”

皇帝“嗯”了一声。算是免了她的礼。

接着她又不说话了。这真的是在南书房站出来的规矩,皇帝批折议政的时候,只要不问她的话,她绝不开口。但这会儿是在养心殿啊。

皇帝本就看这些黄壳子看得无聊,她又闭着嘴,气氛就更无趣了。

但皇帝是什么人,从来都是人把话头往他跟前送,心惊胆战地候着他答话。若他主动寻什么说话,不是差遣就是训斥。桩桩件件全部是掐着人头的。平常的话题,他哪会起啊。

可是实在闷的慌。

于是皇帝犹豫了一下,停笔,抬起头问了出了一句。

“好吃吗”

“哈”

王疏月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

“你什么耳朵”

皇帝自己也觉得尴尬,只得用提高声音来压她。

王疏月连忙跪下来。

“是,奴才听见了,回主子的话,主子赏奴才东西,很好吃。”

真有意思,皇帝看了一眼她送过来的桑葚,再看她此时的模样。无端让皇帝想起之前看过的一道折子。那也是一本请安折子,上折子的人是闽浙总督,折子上如下写道“奏进台湾番子土产,芒果,等物擢。”

说白了也就是说,皇上啊,我给您献上了一份台湾的土特产,叫芒果。

明明是本废折子,但处理起来却很麻烦,他之前在病中,所以芒果送过来了也没见着,这会儿要复那份折子,还得命人去把前时送来的芒果再找来过一眼。

半青半黄。看不出什么稀奇。白白费了他的精神。

但怎么说呢。这是一本有那么几分生气的折子,且也寻不见什么错处。皇帝是有些不舒心,但又觉得大没必要申斥。

于是,他索性直接在上复道“知道了,此等东西皆无用,不必再送来。”

比起严词诛心。要把前前后后全部收拢起来,而后一阵见血,逼人看后,哪怕不在皇帝面前,也要两股战战的回批。这种散淡闲怼,偶尔在君臣之间来那么一下,也是调剂。

调剂。

他现在对着王疏月,就有这样的感觉。

“起,把桑葚端过来。”

王疏月见他神情缓和了,忙顺他的话端来桑葚,帮他架了笔,又理整好他收边批好的折子。

搓了搓手,见没什么没归置好的,这才道“那奴才出去让何公公给主子端水来净手”

“去吧,去了就别进来在朕面前碍眼了。”

那敢情好,王疏月忙应了个“是。”

跪了安,赶紧地走了出去,生怕他会后悔似的。

走了几步张得通追出来同她道,“姑娘不用急,主子爷说了,今日给姑娘准个假,不用再上前面去了。您呐若想睡就睡,若睡好了,走一趟南书房,替万岁爷把这些书找来。放到又日新里去。”

说着,教给她一笺,又续道“万岁爷闲时要看的。不过不急啊。万岁爷说了,恩典在前,差事在后。”

这话呀,雅了。

颇有一番“陌上花开,卿可缓缓归矣”的情志在。不过这那位爷怎会有那样得雅兴去攀附古典,撞鬼撞上了吧。

虽是这样想,可养心殿外,暮春的时节景致真好。

工部在给宫墙漆新红。工人们的鼻梁上,额头上挂着娇俏的红,那模样十分滑稽。

午后。

墙外的堆烟柳,墙内满开的杏花,错落掩映。

偶尔有一两只鸟雀停落在其间。于是原本静透过叶隙花缝间的光,开始明灭跳跃起来。

宫墙上光影粼粼。

如人在梦。

年生长久,无论是花树还是池鱼都修了一身人情,连飘落和游动都是慢吞吞的。好似深情付尽而不得一死,但某种意义上,功德圆满,余生转而变得淡泊优雅。王疏月见那游鱼绕过落花,鱼尾摆动的那份从容,像极了她的母亲。

紫禁城实则是一处既浓情又寡情的地方。一切得看人的性子,尤其是女人的性子,除此之外,或许也得看女人在那一段年华之中。

她尚在大好年华。

时光虽然仍然一往无前地在大把大把地消弭,但还不至于伤到她。

取了皇帝要的书。从南书房出来。却见枣花树下,曾少阳与曾尚平正立在一处说话。他们也看见了王疏月。曾尚平便转过身,走到她面前打了个千。

“王姑娘,请您的安。”

“曾公公使不得。”

曾尚平在掌仪司,虽说还不至于被裕太贵妃和贺临的事波及,但在内务府,面上也淡了不少。

王疏月一早就觉得,他与曾少阳模样相似,今见二人近谈,便猜准了二人的兄弟关系。

“在宫里有一亲人照应可真好。”

曾少阳听她这么说,不由地挠了挠后脑勺。

他没有说话,曾尚平却应道“奴才们都是没有福的微尘,姑娘有万岁爷照应,福泽深远。”

真是文质彬彬啊。

说得话又如此戳人脊梁。偏不难听,那揶揄的力度也像是用智慧拿捏过的。王疏月一直觉得,曾尚平和张得通,何庆这些人都不一样,他不像是苦人出生,早年应该读过书,至于他为什么会挨那一刀子进来王疏月甚至不大愿意去刻意地猜。

“裕老娘娘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