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一些希望自己也能写故事的朋友曾经问过上雪,如何塑造小说角色?
别的作家是如何塑造的我其实不太了解,但就我个人而言,在描写一个角色所说的每一句话,特有的每一个动作前,我的心会完整地勾勒好这个人一生的轨迹,我会把自己想象成这个人物,从他出生开始,跟着他一起从头到尾活一次,至少活到小说这个人物的首次出场。
在写大纲时,上雪会想象这个人有怎样的父母,可能童年住在什么样的小区,有怎样的邻居,接受过怎么样的教育,应该能进怎么样的学校,拥有怎样的人脉,形成一种怎么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将这些背景的塑造视作小说创作的必要步骤,因为只有这样,小说里的人物才能够鲜活,才能够真实,他们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他们的背景有饱满的支撑。
作为作家,我们不需要将这些饱满的支撑写出来,读者很聪明,自己就能揣摩出来。
比如在晨光科技项目上王暮雪跟李云生说她去法国交换过,有读者当时就直接下定论王暮雪肯定游遍了欧洲。
而事实上每个去欧洲留过学的孩子,都多多少少到处旅游过,至少去欧洲主要几个国家旅游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欧洲真的没多大,国家跟国家之间基本靠坐火车……所以王暮雪可以在德国并购项目上的饭局里很自然地跟德国人聊啤酒节。
再比如蒋一帆同柴胡讲解罗斯柴尔德家族时,有读者直接留言说:“蒋一帆肯定是看过宋鸿兵老师的《货币战争》”。
是的,蒋一帆作为国内顶级名校京都大学的金融系毕业生,作为大型财团的唯一继承人,看过《货币战争》也并不奇怪,毕竟上雪的大学同学们多半也都看过,所以蒋一帆可以顺理成章地说出那些话。
我们不需要写太多背景介绍,读者会自动从角色的说话和行为中推测出角色的过往经历,如果上雪之前就强调王暮雪游遍了欧洲,蒋一帆看过《货币战争》,就有些乏味了。
当然,在这里上雪也要强调,蒋一帆所说的话不一定都正确,《货币战争》里的观点不一定都正确,即便是柴胡问度娘的那些知识也不一定都正确,本书人物的对话只不过是表达人物在那个时间点的个人观点罢了。
几百年前,这个世界上最前沿的科学,最聪明的人,都认为地球不是圆的……
所以,观点不是最重要的,知识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向。
本书提及的一些方法不仅适用于投行之路,可以说适用于任何一条你想走好的路,比如超预期法则,比如每天定时记忆力训练,比如无限不循环自我提问深度思考……我希望我的读者们可以跟着主角一起感悟,一起成长。
除此之外你们还要记得,任何时候,都要保留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