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第 88 章

清穿之纯皇贵妃 岳月 5516 字 2022-09-12

乾隆以为御史们就捡点鸡毛蒜皮的事说说,然后他再表示努力精益求精,稍微改正,这事就结束了。

然后大部分御史都明白这个理,但是其中就有一个愣头青却真的洋洋洒洒写了厚厚一个折子送上来,说乾隆的各种不对。

这个御史的名字叫杭世骏,确实头铁,听闻写了足足一夜,写的折子就差没说乾隆哪里都不对了。

沐瑶抿着唇,想笑又不敢笑,这确实是个头铁的,把乾隆弄得又是生气又是委屈。

乾隆还感觉自己当皇帝这几年做得算是不错,勤勉又没偷懒,各地也没有什么特别糟糕的情况,怎么这个叫杭世骏的御史那个折子里面,自己就不知道如何挑选人才了?

他怎么就不知道了,简直让人一肚子火气。

偏偏这个还是乾隆下旨让人说的,如今人家说了真话,他又不高兴了,还不能下旨降罪,别提心里多憋屈了。

乾隆说完还不得劲,让李玉把折子送过来给沐瑶看一眼,评评理,是不是杭世骏说得太过了一点!

沐瑶打开折子,一目十行看完,感觉这位御史说得其实也在理。

杭世骏说的是江南才子多,但是为官的少。

乾隆下江南一高兴,多点了六百学子进官学,挤满人的官学里头却没几个能当京官,着实太可惜了一点。

而且南北的科举考试,卷子还是不一样的。

京城的简单,江南的要难得多了,然后这分数还从上到下排名,这不欺负人吗?

于是不少人就找关系去京城考试了,这就导致江南才子北上了不少,但是考中的却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杭世骏还是要命的,这个就不敢仔细展开。

沐瑶其实也能猜得出来,因为这边考试,考官也是这边的,选的自然是京城子弟了。

若是说考官们怎么看出来,这不简单,京城大多学子不比江南才子诗词歌赋,却更务实一点,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一点来了。

哪怕江南才子过来后努力改变文风,到底还是不一样的。

这就能分辨出来,所以江南才子依旧没能中的多,久而久之,江南那边也没人特地跑过来,京官几乎都是这边的子弟挑选出来。

杭世骏的问题一针见血,可惜这件事对乾隆来说却不是什么问题。

看看如今朝堂大臣几乎都是满族大姓,江南那边又有几个呢!

说到底,乾隆肯定会选自己人居多,科举公平,却又不完全公平了。

杭世骏是江南人,又是寒门子弟,能当官是万里挑一了,很替江南才子惋惜,才会写折子提出此事来,反倒让乾隆恼羞成怒了。

沐瑶回想了一下此人,就对乾隆说道:“我依稀听阿玛曾经提过这位御史,在江南也算是个厉害人了,还是先帝的时候中举的。家里穷得很,书都买不起,还都是借的。借回去誊抄的时间就太久了,有些孤本还不好借,于是他都拼命背下来,然后再回家默写。”

可以说杭世骏是个过目不忘的人才,能走到如今靠天赋也靠努力,要这么给乾隆罢官了,着实可惜了一些。

乾隆挑了挑眉道:“朕还不知道他在江南居然有些名气,连苏家都听说过,就是你要替杭世骏求情了?”

门口听见的李玉心里都忍不住替沐瑶捏一把汗,生怕乾隆迁怒到这位纯贵妃身上去。

沐瑶微微一笑道:“我不是很懂朝堂这些弯弯曲曲之事,只觉得此人性子憨直了一些,必然觉得皇上的肚子里能撑船,于是才大胆进言。”

说好听点叫憨直,说难听点这人是傻乎乎的,瞎说什么大实话呢,不要命了吗?

乾隆看着她笑道:“你直接说杭世骏傻就行了,什么憨直?”

他摇摇头,倒是没刚才那么郁闷了。

李玉在门口是啧啧称奇,还真是这位纯贵妃厉害,言两句就让乾隆一肚子火气都没了。

乾隆想着杭世骏的学问确实相当不错,连先帝都是称赞过的,就这么免官打发回家确实可惜了一点,还不如转去翰林院修书了。

杭世骏这性子的确也不适合为官,实在太没眼力劲了一点。

他心里盘算好,就听沐瑶忽然说道:“提起干旱这事,我以前看了不少杂书,依稀记得南边有一种叫甘薯的作物,不必浇很多水,干旱之地也能种下。”

乾隆一怔:“甘薯?朕仿佛记得谁提起过。”

他回想了一下,让李玉去御书房取了一本折子过来,折子压在最下边,李玉带着小太监翻了好一会才找到送过来。

乾隆打开一看,转头递给了沐瑶:“确实有人提过此物在干旱之地也能种,产量比小麦和水稻还要高,听着就是天方夜谭。”

所以他看过后压根就不信,直接就压下了。

沐瑶看了一眼,这人只略略提了一下,还是在最后提了两句,要不是乾隆的记性好,估计都想不起来。

这人的名字很陌生,沐瑶并不认识,估计就是想提一提,要是乾隆愿意接受就多说点,不愿意就少说点,或者直接就没下文了。

如今看来,显然是后者了。

乾隆回想了一下,又道:“朕记得福建巡抚去年送了特产来,就是带泥的疙瘩,仿佛就是叫甘薯的东西?”

李玉想了想,点头道:“皇上记得不错,确实礼单上有这么一样,只一个不大的笼箱。里面是拳头大的果实,带着泥不说,个头也不大。”

御膳房哪里敢把这个东西做成吃的送到乾隆面前来,后来自然而然就没人记得,也不知道放哪里去了。

沐瑶感觉怪可惜的,要是去年就种起来,只怕都能收个两回,都能吃上了。

李玉派个跑腿的小太监去问御膳房,那边哪里还记得此事,那一筐甘薯也不知道去哪里了。

乾隆倒没怪罪,毕竟这东西御膳房也不知道要怎么吃,看着那果实脏兮兮的,更不敢真的随意呈上来,他就吩咐人快马加鞭去福建那边要。

大部分送去皇庄作为种子来种下,看究竟是不是真的能亩产万斤。

另外一小部分就送过来,御厨们看看能做什么菜品。

乾隆不过动动嘴皮子,甘薯就一车车送去了皇庄种下了,还跟着几个当地的老农,都是种过好几回甘薯的。

看见皇庄那么好的田地种这个,老农们心疼,却也不敢多说什么。

倒是皇庄的管事机灵,问过老农得知这东西连沙地都能种,于是就跟乾隆请示之后,分了一部分种在皇庄附近的荒地上。

沐瑶一听就知道,皇庄这管事打算做个对照组,看看种在两边的甘薯如何。

要真的连沙地都能种,那么各地干旱地方种这个就合适。

如果皇庄那么好的田地都没能亩产万斤,那么当初提议甘薯和送甘薯来的福建巡抚就有点危险了。

种下后到收获需要个月左右的时间,其他甘薯则是送到圆明园内,御膳房众人面面相觑,压根不住地该怎么做。

想想沐瑶提到过甘薯,可能会做,于是御膳房就派人把甘薯抬到了曲院风荷这边,压力就到了林御厨这里来了。

林御厨都习惯了,每次都临危受命,就是他对这些土疙瘩一样的甘薯也是一筹莫展。

好在沐瑶很快派人送来方子,告知他要怎么做这些甘薯,林御厨就欢欢喜喜带着帮工们开始忙碌起来。拔丝甘薯、甘薯羹、甘薯粉、烤甘薯、甘薯粥和甘薯饼等等,能做的菜品实在太多了一点。

林御厨带着人在小厨房忙碌了一下午,总算是做出一桌子的甘薯菜来。

沐瑶邀了皇后、高贵妃和娴妃过来,乾隆自然也来尝一尝。

甘薯甜丝丝的,吃着饱腹感高,煎炸蒸煮都可以,哪怕只往灶火里一扔,等烤熟后灭了火扒拉出来,剥了皮吃也是十分可口。

乾隆每道菜尝了一口,点头道:“这东西其貌不扬,味道倒是可以。”

对吃过无数山珍海味的他来说,甘薯的味道不难吃,而且能果腹,这就很够了。

如今只等甘薯的产量是不是跟说的一样多,要是真的,那就能推广下去了。

杭世骏到底脑袋是保住了,给乾隆找了个由头丢去翰林院修书。

他乐颠颠去了,毕竟看书是自己的最爱,修书就能随意查阅宫里所有的孤本,就跟老鼠掉进米缸一样,简直乐不思蜀!

乾隆一听说杭世骏那个傻乎乎的样子,忍不住心里叹气,自己居然跟这么个书呆子计较,着实没必要。

除了杭世骏之外,其他御史的提议都中规中矩的。

其中一位陈御史就提议考核翰林院官员的时候不宜用诗,而是经史。

有人擅诗,有人不擅长,这个考核起来也难办,毕竟诗句这个,有些人喜欢这个意境,有人喜欢别的派系,或温婉或华丽,总归意见很难统一。

索性用经史来考,答案大差不差,评核起来有个范围在,就要容易得多了。

乾隆想了想,欣然同意了这位陈御史的提议。

原本翰林院不少官员擅长作诗,随口一作就能蒙混过关,如今竟然要开始考核经史,很多人科举之后进了翰林院就把书丢开,忘了不少。

一时之间同僚们都不去聚会吟诗作对,而是回家看书温习,免得考核的时候一问不知,评定成绩太差,那就太丢人了一点。

翰林院的风气顿时为之一肃,一个个下班就往家里跑,哪里都不去,只挑灯看书了。

乾隆感觉这样让官员们紧紧皮子也挺好的,别是科举之后当了官,以为万事大吉,就把之前学问都扔了。

定时考核很重要,除了翰林院之外,其他各部官员也该如此。

有些年轻的记性不错,学问都还在。

有些年纪大一些的早就忘得差不多了,不过捡起来也是容易,毕竟以前也是苦读多年了的。

当然乾隆不至于去折腾年迈的老臣重臣,只考核年轻一些的大臣,却也不少了。

朝堂大臣们努力温书,连带京城的书生们看见都啧啧称奇,忍不住也回家奋斗了,他们当官后还这么勤奋看书,书生自己要是不如,那就太不应该了。

沐瑶感觉乾隆最近的心情十分不错,不过他亲自出了考题给臣子们考试,看他们苦思冥想的样子的确挺痛快的。

就是乾隆批改试卷后,发现考第一的居然是杭世骏,倒是有点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这人学问不错,最难得是一直苦读就没停下来过。

虽然他能过目不忘,看过的书都不会忘记,却不会因为这样的天赋而洋洋自得,甚至懒惰起来,这就叫乾隆颇为欣赏了。

各部官员考完试,险些给考掉一层皮,好在苦读后大家勉强都捡回来了,不至于考得太差,却也有考得不尽如意,哭丧着脸的。

第一回因为仓促,乾隆还能勉强原谅,打算每年考一回,下次再考不好,就得降级了。

官员们恨不能悬梁刺股来苦读,把以前的学问全捡回来。

自己努力还不行,怎么都要把小辈们抓起来一起努力。

于是各家哀嚎的人就变多了,京城的风气就更好了,连纨绔子弟都没见几个跑出来,全被约束在家里读书了。

在京城子弟们苦哈哈努力读书的同时,等甘薯结出小果的时候,沐瑶肚子里的孩子也开始发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