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宛宛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
——如果不高兴,那就出去走一走。
与其一直用言语去安慰淮大,不如让他换个环境,说不定心情就能得到改善。
至于去哪里?
姜宛宛想到了一个地方。
——
八月的天气正值酷暑,阳光猛烈,即便下过雨,也没能缓冲多少炎热。行李箱的轮子在地上发出轱辘的响声,走了一段崎岖的山路后,又是一个下坡之后,姜宛宛才终于看到不远处的村子,耳边在这时也传来了江母的声音。
“就在前面了。”她说完看向姜宛宛,有些担忧道,“还难受吗,宛宛?”
“不,不会。”姜宛宛摇了摇头道,“已经,好多了。”
也是很惭愧,她没想到自己居然会晕机,难得第一次出远门,结果就在胸闷和恶习中度过,好在后来因为路窄的关系,车子开不进来,她走了一会后就觉得舒服多了。
是的,姜宛宛所谓的走走,就是带着江淮跟江母一块来到了他们公益团队所在的一个偏远山村,也是温暖筑家项目的最
后一站。
从c市到这,几乎跨越了小半个中国,很远又很折腾,但姜宛宛却觉得很值。
她的想法很简单,反正淮大待在家里也容易乱想,不如出来走一走。至于为什么会选择和江母来做公益,是因为这样不仅有意义,而且说不定还能让淮大跟江母的关系变得不那么疏离。
江母知道姜宛宛的好意,她很感动,也很感激,所以这一路上对姜宛宛尤为关心,可不知道为什么,却在面对江淮的时候总有那么几分不知所措。
他不是没跟她一块参加过公益,可却是第一次来到这么远又这么疾苦的地方,她怕他不习惯,也怕他会累着,可每每一对上他那双乌黑沉静的双眸,那些到了嘴边的关心的话就下意识咽了回去。
那双眼睛太亮,亮得就像被阳光照着的湖面,却没有任何波动。他很平静地接受了所有的安排,就连相处都和往常一样。
可江母却没有办法再去维持这种“和谐”的母子关系。
但很显然,江淮并不想改变。
进了村子后没多久,姜宛宛就见到了许久没见的严朔,他看起来黑了不少,但人却很精神,除了他以外,还有不少之前
在福利院时见过的面孔,连那位给姜宛宛科普过怎么带孩子的大姐也在。
见了面后少不了又是一番调侃,但姜宛宛这回不心虚了,所以听着还挺高兴的。
聊了一会后,大家也各自忙自己的事去了,江母跟严朔有事要去找村长,离开时便嘱咐大姐帮忙带姜宛宛和江淮去住的地方。
来的时候姜宛宛就对这的住宿条件有心里准备,毕竟她也不是真的来旅游的,倒是姜父怕她待不习惯,叮嘱了一堆,还往她行李箱塞了不少东西。要不是条件不允许,他都准备让她带馄饨来,说是再不济也能吃这个,只要有锅就行。
姜宛宛听了苦笑不得,但她也理解姜父,所以除了一些实在不必要带的东西以外,其他的都照姜父的安排拿了过来。
在路上时,姜宛宛听大姐简单介绍了村子里的情况,因为太穷,没办法生存,所以这些年能干活的基本上都往外跑,家里就剩下老人和小孩。他们来了以后嫌招待所太远,便都选择住在村民家。
姜宛宛跟江淮也是一样。
大姐带他们去的那户人家,里面就住着一个八岁小男孩圆圆和他的奶奶,她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虽然行动缓慢,双眼浑浊,但心态却很年轻,而且特别好客,笑起来时给人一种很
是和蔼可亲的感觉。
圆圆的父母在他两三岁时就已经出去打工了,前几年回来的次数还算多,后面就越来越少,渐渐一年才回一两次,有时候忙得实在回不了家,就会寄钱或者寄东西回来。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别看圆圆才八岁,可干起活来却一点也不含糊,像个小大人一样,性格还很沉稳。
只不过到底还是个孩子,在提到父母时,那双大大的眼睛里就会不由自主流露出对他们的思念及盼望。
对公益团队的人来说,这样的情况很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