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英雄,连清军都为之震撼!如此气节,连天地都为之感动!甚至到了后世,都有全国性的公祭,来纪念这位民族英雄!纪念这段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
所以想想看,那么艰苦的条件,都能防守八十一天,更不用说这是专门的军堡,杨山芦还早在一年前,就给他配上了五千玄甲军用于防守,包括还有预留的后手…所以这要是还防守不住的话…
(当然让出征大军协助防守那是不可以的,此时在这二百里的战场上,都不知道密布了多少双方的哨探,如果有明军进入大定堡防守的话,就会被鞑子侦查得知,进而引起怀疑了)
于是这样都安排好之后,大战的序幕就开始悄悄的拉开了,(在此有兴趣的书友可以看下相关地图,例如谭其骧先生的历史地图集,这样就可以更好的知道书中地势,了解战场谋略。
当然简单的也有,这里简单说一下,山海关再往东北方向就是笔架山,然后清军要截断的粮道,就在笔架山和塔山之间,而作为大军屯粮地的大定堡,就在塔山和杏山之间,还是难以理解的话可以画一张图看看,呵呵)
包括最后,这个作战方略还送到崇祯皇帝那里,请他圣裁独断(其实就是走个过场,不拿过去是不尊重滴),不过就算这样,因为条理非常清楚,连崇祯这个对军事不太在行的人,看完之后都是拍手叫好的!
甚至他在欣喜之余,就在心中暗道不愧是他的戚少保啊!在一年之前就开始布局的!而这样一来,这场大战下来,那是绝对能让鞑子吃不了兜着走的
!
于是接下来,计划完成后,就是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也就是接下来大军就离开宁远,开始向着锦州的方向挺进(宁远是属于明军的势力范围,而宁远到锦州的这一百多里,是属于双方的拉锯地带,所以大军必须出动,留出足够的空隙,才能方便鞑子前来截断粮道嘛)
崇祯十四年九月十三日,入援大军到达了塔山,然后身后留出了约三四十里的空隙,足够鞑子来偷袭了,并且这一路上,还遇到一些东虏哨骑的拦截与骚扰,均被大军前锋一一击溃,斩首八级。
(大军移动中几乎就是抱成团的,然后每路总兵之间的距离不过半里地,如果遇敌,几乎飞马便到,再加上外侧又有骑兵护卫,所以那是相当的严谨)
当然,大军到达塔山之后,在后方的粮道上,已经留下了二万兵马看护(比历史上的三万兵马还少了一万人),当然在暗地里嘛,那就是留下了八万兵马暗中埋伏,就等狗鞑子前来了!
至于到达塔山的大军,由原来的十五万,变成了五万大军,也完全没有关系,一来大军过万,无
边无际,本身就很难看出具体人数,二来还有诸如减兵增灶的手段,所以完全不用担心狗鞑子能看出来。
包括最重要的粮道那里,随着大军移动后,此时从宁远到塔山的漫长路线上,正有无数民夫在往来不停的运粮呢,并且为了确保狗鞑子上钩,在粮道上运的都是货真价实的粮食,也就是一辆辆小推车上,放的全是真正的米粮,和正常情况别无二致。
而这样一来,就可以让狗鞑子的哨探侦查清楚之后,回去禀报他们的主子了。
也就是说明军的招数已经亮出,就看我大清如何反应了?
ps鞠躬感谢书友scjosdu的588打赏,发现已经连续多次打赏,在这寒冷的冬日里,这就是满满的真爱啊…深情厚意,无以为报,只能马蹄子抱着键盘走起来啊!